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2050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读懂《伤寒论》中的中医名词术语
《伤寒论》是千余年前用古汉语写成的,医学上的名词术语和行文的语法习惯,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因此,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对于学习理解《伤寒论》是十分必要的。《伤寒论》中的名词术语是极为朴素的,有的流传到现在,还是大众化语言,如“能食”“不能食”“大便硬”等。但是这种语言用在
988
0
0
0
五积散一方多用
五积散,原载于宋朝《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伤寒门》,由麻黄、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苍术、干姜、桔梗、厚朴15味药组成,功能发表温中、燥湿化痰、理气活血,故为消除寒、食、气、血、痰五积之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
2239
0
0
0
缩泉散治小儿遗尿,一贴就好
王静安(1922—2007),1922年4月18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幼年家贫清苦,备受艰辛。王老将多位名家学术经验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以临证实践与理论相互印证,师古而不拘陈词,求实而不侈言空谈,故其医术精深,于众科之中尤精于儿科。王老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1328
0
0
0
浅田宗伯谈外感病治疗的“观望期”
《浅田宗伯方论医案集》第218页,医案篇的第一段论述,讲伤寒温病的治疗大概:大名小路壬生侯邸中,夏秋之际瘟疫流行,余疗之众多,其证大抵止于少阳,入阳明者少,其尤剧者陷于少阴、厥阴,今举其可忆记者:服部安宅之妻、小西曾兵卫之子、茂木清记之女等,用小柴胡
845
0
0
0
论补中益气汤的化裁运用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身、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东垣立方,原为脾胃始得之证,集中表现在肺。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症,形似外感而实非外感。朱丹溪尝用补中益气汤加表药一二味以治虚人外感,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病机主要反映为脾胃虚
1130
0
0
0
闭经七种,各有验方
女子的正常发育,平均在十四岁的时候,应该月经来潮。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也。如果应来的时候而不来,或月经已经来过而断就叫经闭,
1201
0
0
0
王鸿士:“伏邪温病”说论治肝病
王鸿士(1919—1985),祖籍河北省武清人。幼承家学,1940年就学于北平国医学院,师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1944年,拜前清宫御医瞿文楼为师,得其真传。1952年,创办并主持石景山衙门口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曾任北京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
692
0
0
0
任应秋:治疗几种疼痛的点滴经验
01 头痛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之气一受到外感或内伤的干扰,便会发生头痛。故治疗头痛,首先应辨其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是属于风、寒、暑、湿、燥、火某种病邪?内伤是属于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何种病变?都有其不同的脉证可以辨识,针对病因,去其疼痛,并不是太困难的。 惟临证时往往
505
0
0
0
干祖望:耳鼻喉科病常用的29张经方
1 桂枝汤凡过敏性鼻炎,狂嚏连绵,嚏后清涕滂沱,日必数作,遇寒更甚。局部黏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舌苔薄,脉浮者,用此方。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严重肺寒导致的多涕症、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盖其虽曰肺寒,实则元阳首先无火,使鼻窍无温煦之气以养。
1934
0
0
0
中医事故误治
临床误治的七种原因
误诊误治,行医难免。分析误治之原因,对临床医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疗效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诊病数十年,遇到不少误治病例,现归其类、析其因、举其例,以求正于同道。 一、误为病理,实是生理人体在生长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可因体质不同而不同。医者必须通常达变地掌握这些规律
655
0
0
0
中医内科学中的方药体系
汤药不但作为治疗内科病的主要方法,千百年来千锤百炼,形成了中医内科治疗学的主体框架,而且在治疗非内科系统疾病时也同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样充分体现了中医外病内治、内病外治、上病下治、下病上。全身一盘棋的整体观念。中医内科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麻黄桂枝系、柴胡系、
511
0
0
0
过敏性鼻炎的关键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
一到春秋天,来看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很多,去年秋天我大概治了二十多个,最多的时候一天看了5个(一个多月前)。都说过敏性鼻炎难治,很多人介绍了很多特效方或者特效中药治疗这个病。其实,过敏性鼻炎和别的病一样,只要辨证对路了, 不是很难治。 一、病机分析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
2488
0
0
0
宋孝志:中医秘传“三两三”
记得1961年新年,我在谈起《江西中医》熊梦“冷庐医话”载“三两三”用于一切久不愈之皮肤病经验有卓效.熊梦说:“吾之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荨麻疹,病程达十余年之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诚良方也。”我好奇地问宋老,“三两三”方出自何书?为何人所创?图书馆能否借到?
7085
0
0
1
张锡纯的诊脉经验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
3063
0
0
1
蔡长福:太阳循经找病
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 上,崇古而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上擅用经方,独具心得,众多疑难杂症,多应手而愈,对腰椎病,乳腺疾病,胰腺病等等都有很深入的造诣。患
4018
0
0
0
李可:谈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
治未病—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
684
0
0
1
简单实用的痰湿望诊方法
问:现在有些人是胖大舌齿痕明显,但脉象并不沉弱无力,甚至还有点数,这样还是太阴病吗?还是说太阴合并了其他经的病呢?你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当代社会虽然是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如医疗经济水平上来了,营养状况比较好,但缺乏锻炼,饮食也不规律,脾胃虚弱,体型肥胖,导致脾虚痰湿的患者相对更多
1052
0
0
1
《伤寒论》中“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不同
在读书人中间,每每流行着前辈人的告诫:“不能读死书,不能死读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王安石曾感慨:“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己多,抚事知不足”。所以我们读书,不仅要领会书中的表层局部的内容,更要深入理解,读书的视野宽一些,文本联系广一些,重要的还需要独立思考,要
1129
0
0
0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理论与临床的互证
从源头上看,中医有岐黄学派和神农学派之分。《黄帝内经》是岐黄医学的代表,其大旨言天地之至理,论生命的缘由根本,讲治身奉生之大道,强调治病之大药就在人身、人心。《神农本草经》是神农医学的代表,讲得天地所偏之气的药物,性味各有不同,所谓治疗,是以药物性味之偏矫正病人身体阴阳之偏。
1370
0
0
0
王三虎:中医抗癌大有可为
第一点,中医抗癌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一线贯联,从甲骨文到现在,研究肿瘤没有中断,经验逐步提高,认识逐步深入。第二点,就是中医认识癌症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视角,而且治疗方法多样。第三点,中医抗癌应用的中药数量众多,种类繁杂,是非常值得挖掘的宝库,所以中医抗癌大有作为。
1166
0
0
0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