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田宗伯谈外感病治疗的“观望期”
《浅田宗伯方论医案集》第218页,医案篇的第一段论述,讲伤寒温病的治疗大概:
大名小路壬生侯邸中,夏秋之际瘟疫流行,余疗之众多,其证大抵止于少阳,入阳明者少,其尤剧者陷于少阴、厥阴,今举其可忆记者:服部安宅之妻、小西曾兵卫之子、茂木清记之女等,用小柴胡汤而愈;增田锵太郎之妹、中西助之丞之子、茂木礼助、高桥铁次郎、熊仓源三郎之母、若林七郎之女、大岛金兵卫之孙及伙伴周助等,用大柴胡汤得治;野原正助服升阳散火汤、大岛金兵卫之女服竹茹温胆汤而愈。其陷于阴位者,西海作次郎之母、川岛藤次之子、鸠山诚三之母等,与真武汤得治;羽生田二郎兵卫之子及伙伴清助,与真武合生脉散得治;芦泽嘉吉服真武汤加人参,中里军藏之女服既济汤而愈;其甚剧者,小森善兵卫及伙伴梅吉与茯苓四逆汤,泽地又七郎以乌梅丸料,均得救;唯公用人增田源吾,其证错恶,未能救活,余以为憾。同僚大岛金兵卫曰:源吾善春画,恐好色矣。伤寒杀下虚之人,当惜之。此间阴阳错杂、难以下手者,余权以滋润之剂疗之,与柴胡清燥及养荣、参胡芍药之类,窥其枢机居动,而后随仲景氏之规矩以施策略,是为治疫之一大秘计也。
这里面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最后的那段话:临床医生治疗疾病讲究顺势而为,但常有看不清楚疾病走向的时候,事实上,这时候疾病常处于各种力量相对平衡的分岔口上,贸然猜测着选一条路就面临出错的风险。浅田的做法是用柴胡清燥汤、柴胡养荣汤、参胡芍药汤之类,等待、观察病情的发展。因为上述三方特点不鲜明,立场不坚定,可以在观望期使用,等待治疗契机的出现。相对而言,仲景的处方特点鲜明,用好了容易成功,用错了容易坏事,这一点与“观望期”三方显著不同。
柴胡养荣汤(温疫论)
【主治】治表有余热,血燥。
【组成】柴胡 黄芩 橘皮 甘草 当归芍药 地黄 知母 天花粉 生姜 大枣
【浅田宗伯方论】此方与后之清燥汤不分伯仲。下后胃中津乏,余热未解,有欲再陷胃中之势者,用清燥汤。下后血液枯燥,余热为之不能去者,用此方。伤寒大势解后往往如此,不应拘于下后。
柴胡清燥汤(温疫论)
【主治】下后,间服缓剂。
【组成】柴胡 黄芩 橘皮 甘草 知母天花粉 生姜 大枣
参胡芍药汤(入门)
【主治】治伤寒十余日外,余热未解,脉息未缓,大便不快,小便黄赤,或渴或烦,不得安睡,不思饮食。此邪气未净,正气未复,当量其虚实调之。
【组成】柴胡 芍药 枳实 黄芩 生姜知母 人参 地黄 麦门 甘草
【浅田宗伯方论】此方为大柴胡汤去半夏、大黄,加知母、人参、生地黄、麦冬、甘草而成。其证虽与大柴胡汤相似,然其脉、腹之状非若大柴胡等之实,亦无胸中蓄饮之状,唯其热荏苒,经数日而津液枯燥不能解者用之。据东郭所言,凡如上述证候者,均以生地黄为主药,正如解实证之热用石膏,多年用之效验颇多。今此方中知母、生地黄相伍,即与实证知母、石膏相伍同理。
清燥汤:指柴胡清燥汤。
《温疫论》此处作“下后或数下,膜原尚有余邪未尽传胃,邪热与卫气相并,故热不能顿除,当宽缓两日,俟余邪聚胃,再下之,宜柴胡清燥汤缓剂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