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经典:浅谈中医“外伤治则”(下)
上文提到病毒感染所致的外症,则不得不提一常见外科病——“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丹,蜘蛛疮等。别管名相如何眼花缭乱,只要记住所谓病毒感染,发炎,红肿热痛者,皆为火毒内蕴也。
明白了前篇所言医理,就知道最简便的治疗就是艾灸。
用梅花针或采血针,针刺带状疱疹患处及两头,拔罐放血,再艾灸患处。是为捷治验效之法。
《外科正宗》云:“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
说明了艾灸以温热力作用,可引热邪外发,泻热解毒,温经通脉,助气血运行,消散瘀滞的治疗方法。
同理,没有艾条,还可用薄棉花铺一层在疮面上,点燃,使火快速燎过。亦可阻住病势。其实最好的是铺一层蜘蛛丝。只要你找得到的话。
对于怕痛者,或患处不宜火灸者,还有没有别的良法?
有。中医是【圆通活法】。只要医理通透了,治法可灵动万用,殊途同归。随手拈来,通行无碍。什么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者?圣哉中医也。
还有一个外敷方。“二味拔毒散”。
方出《医宗金鉴》。原书记载:“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甚效”。
“上二味为末,用茶清调化,鹅翎蘸扫患处。痒痛自止,红肿自消”。
组成:
明雄黄、白矾。等量。
若湿多热少,则白矾量多。热多湿少,则雄黄量多。
上二味研末,装瓶备用。
用法:
疮面有渗出液者,以凉开水调匀外敷;
无渗出液者,以凡士林配成50%软膏外敷。
适应症:
运用本方治疗婴儿湿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毛囊炎及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等病,收效均较为满意。
注意:淋巴结结核,即为“瘰疬”。此方亦可治疗初发之瘰疬。外敷即可。
若在乡野无药,还有没有外敷之法?有!
去田边拔一把新鲜的马齿苋。捣烂,外涂患处。亦有显效。
再有二货的抬杠者问:我不用艾灸,不用药外敷,甚至不碰疮面,中医还有没有办法?!
有。无论带状疱疹长在何处,皆可在手上的奇穴“龙眼穴”放血。这就是中医最神奇的经络疗法。
龙眼穴位于手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面上(第二、三骨节之间),握拳于横纹尽头处取之。泻法选用右手该穴。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挤压,即有黄色黏液或血溢出,挤出1~2滴即可。
这是啥医理?龙眼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之处。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就是上文所言明者,疮疔热痛,皆是火毒内蕴所致。而心为丁火主里,小肠为丙火主表。在龙眼穴放血,即把丙火经络里的郁火毒邪外发出来。病邪根源解决了,病灶处即瓦崩消解。
若不是对人体内在能量循行与正邪交争机理有深刻透彻之高维认知,试问还有哪个医学能有此神机妙治?
带状疱疹在当代“主流”医学的抗病毒治疗下,多有神经痛的后遗症。很多老人痛不欲生,苦不堪言。此皆为误治失治导致。热毒未彻底外发出去,残留在体内,即成缠绵不愈的神经痛后遗症。
华夏人的守护神——古老中医无奈而悲悯的再次伸出援手。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症的神经痛,谨记一个外敷方,一个内服方。
外敷方:
雄黄二十五克,加大蜈蚣两条。
捣碎装瓶,用矿泉水调,用棉签涂擦患处。涂擦的范围,要大于带状疱疹所起的范围。
内服方:
愈后不良者,痛如锥刺经久不除,用全蝎50g,研末分为10包,早晚各服1包。即可。
或按仲师《金匮》治“阴阳毒”之经方:
阳证(急性红肿热痛发作期)治阳毒,用升麻鳖甲汤。
阴证(慢性后遗症疼痛期)治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
另外,辅以对病灶处的梅花针刺血和拔罐,以引毒外出。并艾灸,温通气血来聚集患处加快恢复。亦有良效。
谨望天下无疾,生民无苦。而华夏中医在有望复兴的当世,慈悲不改,守护如初。合十感恩。
再说下“痔疮”。十人九痔。甚为常见。隐疾之痛,无以言表。若按现代西医学的治疗,只有一个字:“切”!小刀一挥,看似简单爽快,实则后患无穷。个中苦楚,只有做过痔疮手术者自知。
仅列几“罪状”:
其一,痔疮手术,须在尾椎骨处麻醉,涉及神经中枢,极有风险。另尾椎骨处为道门所指的地窟所在,元精所藏之处,一有损毁,人元湮灭。
其二,肛门处手术,最痛苦的是术后排便。每排泄一次,伤口即崩裂一次。粪便还摩擦创口,那个痛,自行脑补。我们常说人间地狱。殊不知自愿接受西医手术者,是自入地狱。自受其苦。
其三,术后,肛门口处环形肌肉已受损,不可逆的损害。常有括约缩紧不全之后遗症。说大白话吧,就是容易漏屎。有时放个屁都会蹦出屎来。想治吗?对不起,这是不可逆的切除损害之后果。
这些后遗症,科学先进的现代医学是不会在术前跟你说的。
那该怎么办?百度上说“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不可取。最好的根治办法就是手术呀。
看到这里,若还有人相信百度上的这种洗脑说辞,或仍对中医心有疑虑的话,那么恭喜他,近期网络热词“大聪明”非其莫属了。
中医一贯的【六不治】古训,“医不叩门”,“医治有缘人”之规则,其实,就是自动筛除“不信者”与“大聪明”的过程。把得以医治的机会留给重归祖先文化,重拾文化自信的华夏人。
连佛祖都感叹:
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草。
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
由此而知,“今生有幸识中医”,是为修得之福报耳。
当然,当下中医式微,西化严重,良莠不齐。“明中医,真中医”难寻难遇。大众需修得福报与练就慧眼,才能得遇真中医家。如何鉴别,请参阅《古典中医就诊指南》。
痔疮之疾,简言医理,记住,凡红肿热痛,皆因有火热之毒。凡聚结成形,皆因气血不和,淤滞不通。
同样是静脉曲张,痔疮是因大肠内湿阻热郁而成。而下肢静脉曲张的血栓,则是血寒凝滞瘀阻造就。
这种对寒热,虚实之无形气机变化的不同病机把握,对只能看到物质变化的西医学是如坠雾中,不明所以的。中医学的高明之处,亦在于此。
篇幅有限,这里仅说两个痔疮的验方。
一为“乙字汤”。由笃信华夏中医的日本汉方家所回传而来(这个来历不知该让华夏人是喜还是悲)。
痔疮肿痛伴出血,可用乙字汤加味。
其方:
柴胡10g,升麻10g,黄芩10g,生甘草10g,大黄6g,当归15g,金银花15g,牡丹皮15g。 水煎服,日一剂。
此方亦治内痔、外痔及混合痔,多有良效。若痔疮有核,则上方加桃仁15克以加强化瘀之效。
二为当代明医董洪涛之“通治痔疮方”:
党参15g,生甘草10g,白术15g,干姜15g,柴胡30g,黄芩20g,地榆15g,槐花15g,升麻20g,大黄6g,当归15g,生黄芪45g,陈皮10g,阿胶10g(单包,后放,烊化),薏苡仁30g,山药30g。 水煎服,日一剂。
此方补泻同施、寒热并调。太阴、少阳、阳明三经之合病通用,清泻下陷于大肠的木火之邪,并升提中焦阳气,建中补虚。其效满意。
再说一个常见外科疾病,麦粒肿(还有霰粒肿)。别管人定的病名之诸多名相,中医疗疾,是透过“象”,查其本质,本因,规律。此之谓“天垂象,圣人则之”。
麦粒肿是啥?这不又是“红肿热痛”,火毒内郁而外发之证吗?无非差别是:所发所属经络不同,对应脏腑气血失和不同,所治选方用药则有所差异而已。
麦粒肿最简便的治法即辩证针灸与耳垂放血。
一、针灸治法:
长在眼睛的外眼角,手少阳三焦经终点。刺井穴关冲。
内眼角,手太阳小肠经,刺井穴少泽。或后溪穴(亦可灸三壮)。
上眼睑中部,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胛区反应点(红点,痛点或膏肓穴)挑刺。或刺井穴至阴。
下眼睑中部,足阳明胃经,刺脚中趾趾腹。或刺井穴厉兑,或内庭。
灸臂臑穴。治目疾,瘰疬(颈部淋巴结核)。臂臑乃手阳明、手足太阳、阳维四脉之会穴,四阳经脉皆通于目,故泻其会穴臂臑能通阳泄热而明目,实为治疗麦粒肿的效验穴。
二、耳穴与放血治法:
刺耳垂的正面,中线偏下的位置。是眼的全息反应区。点刺放血。
在患者双手中指,双脚中趾,双耳垂各放一二滴血。
注:以上皆为刺灸与患处同侧的穴位。加对侧亦可。
其他详尽治法请参见《【麦粒肿】中医治疗全法要》。
顺带提一下,疯狗咬伤,毒蛇咬伤的外伤急救与治法。
前文已阐明艾灸对病毒感染的急救治疗之理,谨附急救法:
蛇虫犬咬伤
急于患处上下紧缚,使毒不散走。
挤出毒血后,捣蒜敷患处,加艾圆灸之。
此法治百虫毒赦。
再说下对治的方剂。
疯狗咬伤,在中医里,有百经验效的专方医治。即仲师《伤寒论》里的“下瘀血汤”(民间称为狂犬灵方)。
现代西医称之为“绝症”。普遍舆论宣传不打疫苗必死无疑。造成严重的民众恐慌。真理与真相,自有历史与时间的检验。
且谨录该方如下。有缘者自得之。
下瘀血汤
处方:
生大黄9克,桃仁7粒(去皮尖),土鳖虫7只(活去足,酒醉死)。
配制和服法:
上3味共研细末,加白蜜9克,陈酒1碗,煎至七分,连滓服之。
如不能饮酒者,用水对和,小儿减半,孕妇不忌。
空腹服此药后,别设粪桶1只,以验大小便,大便必有恶物如鱼肠猪肝色者,小便如苏木汁者,如此数次后,大小便如常。
不拘剂数,要服至大小便无恶物为度,不可中止,如留有余毒,则有再发之虞。
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无恶物者,非狂犬病也。愈后不禁忌。
另附古籍载录之【疯狗咬伤】防治一则。
“凡疯狗咬伤,急用番木鳖半个碎切,斑蝥七个去头翅足,若过一日加一个,糯米一撮,慢火炒脆,去斑蝥,取米研末,好酒调服,取下恶物。
多日凶者,头上有红发三根,拔去之;若仍凶,腹内有狗声者,再加木鳖一个,斑蝥廿一枚,如前制法与服,后以黄连、甘草解之。三月不可听锣鼓声,再发则难治,终身不得食羊犬肉。
稍轻者,急于无风处捏去恶血,孔干者针刺出血,用小便或盐汤洗净,捣葱贴上。
若常犬咬者,洗净血水,烂嚼杏仁敷之”。
毒蛇咬伤的方剂。
雄黄,五灵脂,白芷,各一钱。
共为细末。水调抹上即愈。
(当代大医张大昌之方)
另附古籍载录治【蛇咬】之法:
急饮好醋二碗,令毒气不随血走,或清油亦可。
一方用贝母为末酒调,令患人尽醉饮之,顷之,酒自伤处为水流出,候水尽,却以药渣敷疮上,若伤至垂死,但有微气,服此即活。
当然,有条件送医者,用毒蛇血清解毒之法,亦可。
最后我们说下中医外科里最多见的痘疮,斑疹,痈疽之理法与对治。
同样的,我们不要囿于这类疾病的诸多名相和病象,只需把握住三个原则:
一、病因。“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证)”。
二、治则。“火郁发之”。
三、法要。“扶正气为补,祛邪气为泻”,“勿伐天和,以平为期”。
《黄帝内经》里的三句话,就全部说完了。
为广而告之,普惠大众,再展开阐述如下:
从象上看,无论是发斑,发疹,痈疡,疔疖,形态各异,部位各异,表现各异,但都是由内向外,从里向表发出来的象。
自然界啥东西向外向上散发窜冒?对了,就是火。“火炎上,水润下”。火的物质能量形态即是如此。
火属阳性。主动,主热。在人体,君相二火为用,是人体功能与能量的体现。天然使之,本身并无正邪之分。
但华夏文化勘破天机,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升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万物能量形态的中和本性。
二、一旦出现“太过”和“不及”,就分化出两种状态。易经称为“阴阳”。阳为太过,阴为不及。
三、由此,万物能量态(华夏文化统筹万物分为五种能量形态,即为五行)都可再用三种状态来表述。太过(阳),中和(阴阳交合),不及(阴)。
再细分下去,五行物质能量间再有生克乘侮,阴阳三态之间再有生化传变,交织呈现,大千世界万物乃出。
这就是华夏文化的宇宙观。“叁伍以变”,变化万千。
好了。一火分三火,正如明代大医景岳先师言:
“痘有三火,盖痘、疹二证,皆言为火者是矣。然轩岐之火义有三,曰太过,曰平气,曰不及也。
太过之火,是谓赫曦,炎烈之气也,其毒盛,治宜清解。
平气之火,是谓升明,蕃茂之气也,其毒平,不必治之。
不及之火,是谓伏明,屈伏之气也,其毒陷,治宜培补。
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大义,而亦痘疹万病之法旨,使不知此,尚敢云医”。
故知太过之火即为“邪火”,不守其位,顺其本性,向外发出,这就是发疹,发斑,成疔,成疖,成痈。麦粒肿,带状疱疹,莫不如此。
“火郁发之”的治则,就是顺应身体排邪排毒排异的趋向。向外引毒发出。火毒尽出(即让痘疹疮疡全部发出来),则其病乃愈。
这里有个要点,世人和现代西医皆惧怕那些外发的疮疡病象,总想着压制下去。以“看不见”为病愈。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导致了火毒内陷,深入脏腑,遗患无穷。
若火毒因误治而内陷,或体内正气不续,无法托顶而内陷,即成“不及”之“伏明”邪火。人体病症也由阳证变成阴证。疮疡由“痈”变为“疽”。红肿变为黑陷,遂成夺命危候矣。
谨录以下“疡科”真言铁律:
“痘欲尽发而不留,
疹欲尽出则无病”。
“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
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
“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
故治疹者,于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
如时证大寒,以桂枝葛根汤,或麻黄汤发之。
时证大热,以升麻葛根汤,或合人参白虎汤发之。
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
如兼疫疠之气,以人参败毒散发之。
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亟出。
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喘昏闷,则死证也”。
“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必温凉适宜,使阴阳和平,是为得之”。
“痘宜内实,可用补剂;
疹忌内实,只惟解散,
惟初热发表时略相似耳。
既出之后,
痘宜补气以生血,
疹宜补阴以制阳”。
“治痘之要,惟邪气正气二者而已。
凡邪气盛而无制者杀人,正气虚而不支者杀人,及其危也,总归元气之败耳,使元气不尽,则未必至死”。
“凡治此者,但知补泻二字,而用之无差,则尽善矣。
故补泻难容苟且,毫厘皆有权衡,必不可使药过于病,亦不可使药不及病。
是以善用攻者,必不致伐人元气,
善用补者,必不致助人邪气,
务使正气无损,而邪气得释,能执中和,斯为高手。
然执中之妙,当识因人因证之辩”。
“师云∶
凡解毒之内,略加温补,
温补之中,略加解毒,
此不传不刻之秘诀也”。
“痘疮终始皆以脾胃为主,但能饮食,则气血充实,而凡起发灌浆收靥,无不赖之。
故能食者,虽痘疮稠密,亦自无害;
不能食者,虽痘疮稀少,亦为可虞,
此脾胃之调,所当先也。
然证有不同,最须详审施治”。
“凡治疔疮,以疮毒得以外发为要,而疮毒之外发赖脾胃气之升达也。
“外敷寒凉,内服败毒”,脾胃之气被遏,疮毒何以外发?
且小儿脾胃尤弱,难培易伤,故小儿患疔,不若急用隔蒜灸法稳妥也”。
“扶正祛邪”,“以平为期”之医治法要,其实是二个要点:
一则,要深刻认知人体一切的正气,功能,能量,皆由脾胃中土之运化水谷而来。此之谓“后天之本”之要义。
没有正气和能量,人体是没有能力排异排毒以祛邪的。因此,扶正,其实就是祛邪的基础。
故而,“顾护胃气”,“扶养正气”贯彻始终的是作为医治过程中的首要考量因素。
中土(表象是脾胃功能系统)者为何?知晓华夏天书“河图洛书”者便明白,中土是生命运转,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机啊。中轴不转了,生命之流转也就停息了。
这个中轴,道门又叫中脉。丹家叫黄庭。其实正是“阴阳不测谓之神”的居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以后有机会,我们单独将此展开再讲。
二则,啥是“以平为期”?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中庸之道。“以中为用”。
扶正或祛邪不及,不够,造成正气不足,或余邪不尽。当然不行。这个好理解。
然而祛邪太过了,反而会伤正。扶正太过了呢,又会留邪。这个就要注意了。不是凡事都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中正平和”才是真正的最好最佳状态。
我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挑战极限,以“最”为好。以“极致”为荣。我们必将在付出深痛代价后,重新认知自己祖先的“中和”文化之高贵深远。
忏悔,反省。回归正途。华夏人,这是再次崛起的必由之路。
无论外科三派,对疮疡之治皆认同“消托补”三步法。
借用当代华佗,外科圣手王润清老人在其献书《外科秘传》中的结语,备述如下:
外科疾病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毒邪初期、成脓期、破溃期、生肌收口期。
在治疗中分“消、托、补”三个治疗原则。
一、毒邪初期:治则为“消”。初期人体正气尚足,排邪外出,即发疹发斑,待其发出后宜助力其消散,或正气不足时,毒邪内陷,则需阻断其发展,以免病邪深入,掌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
二、成脓期:治则为“托”。宜扶助正气,托毒透脓,驱毒外出。
三、破溃期:治则为“补”。久溃不愈,内有腐肉不脱,好肉不生。宜扶正祛邪,脱腐消瘀,生肌。患处久溃不愈,大部气血双亏,邪毒未尽。补中兼消,不忘“持中”耳。
四、生肌、长肉、收口期。此时则以扶正养中为主。内服外敷并用。
同时,王润清老人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归纳为以下几种治法:
①发散消毒法。适用于疾病初起。
②清血去毒法和葫芦吸毒法。适用于经络受阻,邪毒结于经络。
③探寻窦道,截断腐路法。适用于皮空肉腐,空腔较深,而漫延扩散之患。
④由阴转阳,追腐生脓法。应用于患处局部 紫黑平塌,阴陷无脓。
⑤端底脱腐,提毒排脓法。适用于坚硬性腐肉的治疗。
⑥截骨修补法。适用于死骨形成,骨质受 损之症。
⑦生肌收口法。适用于溃破后经久不愈之症。
另附录古籍疡科通治方二则:
1、阴阳通治丹,治阴阳疽。
当归一两,甘草三钱,金银花三两,车前子五钱,水煎服。
阳证小其剂,阴证多其味也。
如若阴证,各药倍一半,加附子一钱,可也,余不可乱加。
——清代陈士铎《辨证玉函·卷一》
2、万金散,治一切肿,痈疽。
有消毒破血之功,治一切痈疽已溃未溃者。
组成:
栝楼60g,大甘草节6g,没药3g(研末)
将栝楼和甘草节用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滓,入没药粉末,温服。
三味合用,适应症:
恶核(恶核肿痛,指核生于肉中,形如豆或梅李,推之可动,患处疼痛,发热恶寒。多因风热毒邪搏于血气、复为风寒乘袭所致),
发背(痈疽之生于脊背部位,统称“发背”,属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系火毒内蕴所致),
发脑(发脑,是后头部及耳垂部的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病因为热毒上壅所致)等均可用其治。
万金散之清解郁热,破去瘀血,均适用。
——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
至此,我们的中医外伤治则三篇,已基本讲完。其实,中医外伤外科中还有很大一类,就是正骨。针对筋骨损伤的治疗。因此类医术不仅是医理阐明,更多的是医术手法的使用。不便文字表述,故此略过。
看完三篇,对中医外科重建信心者,可自行去探访寻求中医正骨本源之旅。信然必有所得。
文化从来与血脉相连。
医学自古是源于慈悲。
古典中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所谓的垄断行业下的专业技术。五年学历,考证上岗。这是只有二百年历史的现代西方医学自定的门槛与规则。并横行于全世界。
若按这种规则,华夏的“医圣”张仲景的本职工作是官员,“药王”孙思邈的身份是道士。他们在当代都是无证行医,该非法取缔才是。如此啼笑皆非的窘境与尴尬的悖论。却是为何呢?
很简单,西方人把医学当做修理“人”这个机器的一门技术。与垄断市场的商业工具。持证上岗,严格限制。理所应当。
而且技术是不学则不会的。可医学,真的只是技术吗?
请看看华夏人的定义:
老子曰: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
有术无道,止于术。
庄子曰:
以道驭术,术必成。
离道之术,术必衰。
医道唯在悟。医术全靠学。
不悟难入道,不学则无术。
中医道术兼备,尽在修为。
庸医唯术是举,无道而衰。
世间万法,皆如是。非医家独然耳。
华夏人自古是把医学先作为求道之修行。明道之参悟。再由道入术,开展医学实践。修行人生,济世助人。故而,医学,在华夏,被称为【仁心仁术】。
这样的“秉承天道,中正和平,修己利人,济世为怀”的医学,世间万民方尊称之为【中医】。
圣哉中医,合十礼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