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书籍
  • 赞助
发文章
  1. 首页
  2. 标签

腹诊

标签文章 28 篇

腹诊篇 + 命门解

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
873 0 0 1

通过腹诊如何辨别病症

腹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是指临床通过望腹形、观腹色、听腹音、测腹温、按腹力、诊压痛、问腹痛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腹诊,可得到诸多反映胸腹部脏腑、经络等病理变化的腹证。
907 0 0 0

经方腹诊六大典型表现

经方重视腹诊,是因于辨证有重要意义。要强调的是,经方的腹诊,不仅只依靠切诊,而是依据四诊,即望、闻、问、切获得全面的症状反应,进行整体辨证。亦就是说由腹诊所获得的腹证,亦属症状反应之一,经方临证辨证,把腹证亦纳入辨六经,辨方证中,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983 0 0 0

《伤寒论》腹诊总结

腹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的望、闻、切等方法,取得一系列的客观征象,亦称腹证或腹候(以下均称腹候)。每个腹候具有特定的中医辨证意义,从而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指导治疗。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
13442 1 0 4

腹证与柴胡类方方证

1.腹诊概念、源流、方法(1)腹诊流派《难经》派腹诊:以《内经》《难经》理论与方法为依据和基础。《伤寒》派腹诊:以《伤寒杂病论》理论与方法为依据和基础。目前以《伤寒》派腹诊(经方腹诊)为主流。(2)腹诊的依据与意义《素问·方盛衰论》:按脉动静,循尺滑
797 0 0 0

腹部四诊:望闻问切以辨寒热虚实

中医腹诊在操作上亦如近代一般腹部检查方法:让患者仰卧床上,自然呼吸,全身肌肉放松,但两下肢须伸直,两手置于大腿外侧(在必要时也可使患者屈膝或侧卧,使腹部紧张之肌肉松弛,这样可便于触知腹腔深部),术者坐于患者之床侧。1望腹望腹之外形,是丰隆还是下陷(丰隆者为实,下陷者为虚)
1153 0 0 0

腹诊医案四则

临床医案一:肺癌,淋巴转移,反复发热黄某,男,69岁,2020年4月24日神经外科会诊 。主诉:间断发热15天,加重2天。病史:肺癌病史1年余,多发淋巴转移,曾行放化疗。2020年4月7日因肺癌脑转移行脑瘤切除术,术合并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间断发热。
920 0 0 0

中医人不能不知的腹证10纲

腹证十纲即痞、满、硬、结、紧、软、动、音、痛、不仁十个胸腹部主要症状。十纲是辨腹证论治的依据之要,是构成腹诊——腹证——论治的肯綮。腹证的表现尽管是复杂的,变化是微妙的,但基本内容可用十纲归纳,纲举目张。腹证的辨证亦要参合中医四诊和基本理论,
2352 0 0 0

《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

腹证的治法,除上述腹证方药相对应的法则外,仍然是应用中医八法中的吐、下、温、清、补、和、消七法。因腹证大多已脱离于表,故汗法不常用。以《伤寒论》为例,讨论腹证的治法。 一、吐法《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伤寒论》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手足
1587 0 0 0

经方腹诊一文通

腹诊,即是通过腹部的症状反应而进行辨证,腹诊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与《难经》中即有相关论述,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
2329 0 0 0

毛进军:泻心汤证的腹诊体会

1.腹诊简述自古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非常重视腹诊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特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腹诊证候有20 多种,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用手触近
815 0 0 0

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

【胃病腹诊辨证】1,心下部位,有轻度压痛,无板结,病程短,为胃炎活动期,多为浅表性胃炎。治宜理气,清热,和胃。2,心下部位,有中度、重度压痛,并伴有节律性疼痛,腹诊有条索状物,多为溃疡性或糜烂性胃炎。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和胃。3,心下
1835 0 0 0

人人都能学的古法腹诊技巧

导读:腹诊从古至今都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在古代的查腹诊病还是现代的体格检查中,都是不可取代的一种诊断手法。今天我们就从《诸病源候论发微》中学习一下,最原汁原味的腹诊:腹诊的手法1.揣摸法这是手在腹壁上沿着触诊的肿块,缓缓滑行触摸揣度,从而明辨其性状的一种手法,
813 0 0 0

腹诊辩附子泻心汤证

张仲景方世称经方,为在辨证基础上组方,只要辨证准确,临床治疗常见病、疑难病会迎刃而解,《伤寒论》之五泻心方证也是如此。现以附子泻心汤证为例,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现介绍如下。1 附子泻心汤证的腹诊体征和病变部位1.1脐上压痛体征腹“下脘穴至脐的中点压痛(或由脐上约1cm
2576 0 0 0

娄绍昆:自学腹诊的方法

董学的提问:娄老师,您好!在《中医人生•四十•青藤小屋入梦来》一章中,张丰老师在谈腹诊在症状鉴别中的作用时,谈了腹肌耐受力虚证、实证的方证鉴别,而介于虚实之间的中等证却没有讲述,我总觉得意犹未尽,甚觉遗憾。腹诊在您的医学著作里和讲座里都提到了很高地位,也有力地指导了我的临
3450 0 0 0

中医腹诊小议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极少应用,基本上已被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所替代。为了使这一项传统诊断不至于被全部淹没我曾做了一些工作: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腹诊内容加以整理,发表了《仲景腹诊初探》一文(《中医研究》l992年3月)。请日本汉方医中擅用腹诊的藤平健教授来
1156 0 0 0

娄绍昆讲腹诊

中医临床腹证非常重要,要引起临床中医师的高度注意,这个腹诊在《伤寒论》里面到处都是。但是腹诊的发展在日本发展得更快,更有系统,甚至吉益东洞讲过:看病不腹诊方子开不出来,认为腹部是生命的根本。 腹诊之前的准备我们一般腹诊的情况下,要使病人整个腹直肌放松,开始腹诊之前要让患者躺
1630 0 0 0

日本经方名家的N条腹诊干货

腹诊是观察腹肌的紧张和松弛状态,以此作为内脏在体表反射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以评价全身的病情,决定用药的一种诊法。腹诊法: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上肢并于两侧,全身放松,先观看脐部,再仔细辨别腹壁的厚薄、湿润和干燥的程度,腹部的弹性、动悸等。医师的手要温暖,慢慢地、仔细地用四指按
1744 0 0 0

三部六病之腹诊

近日,偶得机缘可跟随刘绍武老先生之徒武德卿老师出门诊,进一步加强了我对三部六病学说的认识。初次接触三部六病时,并未发现其新奇之处,等深入系统的学习并研读了《三部六病薪传录》后,对三部六病学说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同时这种兴趣也主要来源于三部六病对《伤寒论》的另一种解读。《伤寒论》
1667 0 0 0

伤寒派腹诊的基本方法

导读:四诊合参是传统中医人的诊断方式,其中“切而知之,谓之巧”。有些同道理解切诊就是脉诊,其实切诊的内容非常广阔,腹诊也是其中之一。相较于脉诊,腹诊是非常直观明了的,一个特征性的腹证往往就提示了一个明确的方剂选择指归。《伤寒论》方证描述里面就有很多腹诊的内容,对此,日本汉方医学家
1790 0 0 0

© 经方派 - 普及经方知识,传承经典中医

京ICP备16067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