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篇 + 命门解
一、腹诊:
腹诊是什么?
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一般来讲,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
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
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
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腹诊时应注意八点:
一、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
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二:、疼痛:
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三、包块:
坚硬不移者属瘀血,柔软不移者届痰湿,时隐时现者属寒凝气滞。
四、胀满:
胃脘满闷而外形不大者为痞,属寒热夹杂,外形胀大属气滞,有压痛者属实,按之如坚盘一块者属寒痰。全腹胀满属脾胃气滞。
小腹自感胀满而外形不胀大者属瘀血。小腹胀大属下焦寒凝气滞。少腹一侧拘急微胀属肝气郁结。小腹满而小便不利属膀胱气滞。
胁下、脐一侧胀满均属肝气郁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者属实;腹满时减时剧属寒 湿或虚寒.下午至前半夜胀满属脾肾虚寒,昼夜均胀满属实热。生气后胀满加重属肝气郁结。刮风天腹胀满属风邪入里,阴天前腹胀晴天后好转属湿。
五、腹水:
按之柔软者届气多水少,按之较硬若为气少水多。腹有青筋属瘀血,腹大而肌紧张、脐突、下大上小属肾。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属肝。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躁,属心。腹大,四肢沉重,属脾。腹胀大,按之紧者,难治。
六、腹肌紧张度:
按之软而薄者属虚,紧硬而厚者属痰湿,索条或一片较硬属寒、瘀。小腹按之紧张属瘀血,上腹紧张多属气滞。
七、腹部冷热:
按之发热属积、湿、痰、食积化热,冷者属寒。自感胃中灼热者为寒热夹杂,小腹灼热属肾虚湿热,胁下灼热属阴虚血瘀。
八、悸动:
胃脘悸动属心或心脾虚。脐下悸动属水气奔豚。
二,命门解: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谓“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自《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于是命门就成了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命门的位置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左肾右命门说:
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自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无择《三因方》、严用和《济生方》,明·李梃《医学人门》等均遵此说。
2.两肾总号命门说:
明·虞抟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医学正传》)。明·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
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求正录》)。这一学说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实以明·赵献可为首倡。
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医贯》)。这种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生。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医旨绪余》)。
命门的功能
明代以前,在《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其气与肾通”之说的影响下,把命门的功能笼统地包括在“肾气”概念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与肾的功能有相同之处。直到明代,命门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综合前人的论述,对命门的功能有以下几种认识。
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者,精神之所含,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八难》)。
2.命门藏精舍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说明命门是人体藏精舍神之处,男子以贮藏精气,女子以联系子宫。
命门藏精舍神的功能,实为肾主生殖的一部分功能。陈修园则明确指出:“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之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人,及胎元既定,复由此门而生。
故于八门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等七冲门(加上溺窍空门)之外,重之曰命门也”(《医学实在易》)。认为命门在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
3.命门为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类经附翼·求正录》)。可见,张景岳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了肾阴、肾阳两方面的作用。
4.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之根本:“命门者,先天之火也……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如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受纳,脾得命门而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借命门之火而温养也”(《石室秘录》)。
这种观点把命门的功能,称为命门真火,或命火,也就是肾阳,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所以周省吾则进一步强调:“命门者,人身之真阳,肾中之元阳是已,非另是一物”(《吴医汇讲》)。
纵观历代医家对命门的认识:从形态言,有有形与无形之争;从部位言,有右肾与两肾之间之辨;从功能言,有主火与非火之争。
但对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肾阳,亦即命门之火,肾阴,亦即张景岳所谓“命门之水”。肾阴,亦即真阴、元阴;肾阳,亦即真阳、元阳。古人言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