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首页
标签
舌诊
标签文章 20 篇
“独处藏奸”理论在舌诊中的运用
该患者由开始的舌根黄腻明显,治疗一次后变白腻,然后继续治疗后腻苔的范围也显著缩小。患者本人的感受也特别明显,潮湿感逐渐消失,小便也畅快许多。治湿常用的一些方法有:加风药、活血药、调理气机药,如防风、川芎、白蒺藜、桔梗、升麻、枳实等。
796
0
0
0
如何从舌质紫暗中明辨病机
舌质紫暗一般均从瘀论治,且近年来更从微循环检验发现青紫舌乳头襻顶瘀血、微血管丛扩张、血细胞聚集,证实微循环瘀滞与青紫舌之间有密切关系,更进一步肯定了紫舌作为活血化瘀法的指征之一。
1741
0
0
2
从舌象判寒热
正常人的舌质应该是淡红色,如果舌质淡白,往往说明人血虚或体内有寒。有的女性气血不足,舌质就会变成惨白色,这说明身体需要补血了。淡白舌就是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浅淡,又叫做舌淡,主要是红色的色度值下降,这在中医里面,多主虚寒证或气血两虚。
3163
0
0
1
伤寒舌法 + 伤寒脉法
见舌中黄而外白者,乃邪在内而非外,邪在上而非下,止可加柴胡、枳壳以和解,不可骤用大黄以轻下也∶天水加五苓亦可,终不若柴胡、枳壳直中病原,少加天水则更妥,或不加,用天水加五苓散亦可也。见根黄而光白者,亦胃热而带湿也,亦须用石膏为君,而少加去水之品,如猪苓、泽泻之味也。
1412
0
0
1
舌诊需要注意四个方面
一般是痰湿见到腻苔,那么就要化痰祛湿。我们结合苔色来思考一下,白色的腻苔就是白腻苔,一般是寒湿或者寒痰。有些老人家支气管炎,老是咳嗽、痰多,痰是白的,或者是泡沫痰,苔是白的,是腻的,这是寒证,是寒痰。还有一些,舌苔是腻的,又是黄的,叫黄腻苔,是湿热,或者是痰热。因此寒痰要温化痰湿
1081
0
0
0
临床60年观舌、诊脉绝技总结
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是著名脾胃病专家,从医60载,专研脾胃病30余年,在脾胃病的诊治上颇有造诣,曾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他经过不断积累,刻苦钻研,反复临证,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症”的理论。我在近一年时间里有幸随侍李老身旁,获益良多,现将师翁诊治脾胃病之
759
0
0
0
察舌失误有感
四诊之中,能直观地反映出病变的本质者,莫过于舌象。临证之际,舌象复杂多变,医者务要知常达变,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贻误病机。曾治张某某,男性,70岁,某制冰厂工人。因1个月前右下腹突发疼痛,伴大便秘结不通,于某医院外科就诊,诊为“慢性阑尾炎”,考虑年龄太大,未予
576
0
1
0
四大高手的舌诊经验揭秘
魏长春舌诊经验:一般正常人的舌质,应是红润有神,若舌质淡红,多为虚象。舌质淡白是元阳不足的虚寒证。舌质深红,是有热。舌质红绛,在外感是热人营分、血分之象,在内伤则为五脏受损、阴液涸竭的危候。舌质光剥无苔,为肝肾阴液不足之征。倘一旦稍受外感而见
3022
0
0
0
儿科辨舌和苔的重要性
小儿辨证,望诊第一。而望诊中的舌苔,尤为重要。章虚谷曰:“观舌质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舌苔即知邪之寒热深浅。”所谓有诸内而形诸外,如能详察明析,对辨证一环,确有极大帮助。今据临床体会详述如次。方书谓:舌之有苔,犹地上之微草也。病邪,则苔上生垢,即本苔之上
790
0
0
0
超详细的舌象解析
01中医学很早便知舌的望诊对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转机具有启示性的意义。如清名医唐容川说:“舌为心之苗,居口中,脏腑之气发现于口者,多着于舌,故即舌苔可以知脏腑诸病。”舌和苔通常联系在一起,舌是指舌体的本质,苔是指舌面的苔垢。《辨舌指南》上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
3119
0
0
0
一文读懂舌诊的奥秘
舌的形态舌体是由一块肌肉所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脏之情况。中医认为舌体变化,也与全身肌肉变化是一致的。故望舌形不但能测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据此并与临床其它见证,结合闻、问、切三诊,进行辨证,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详的病机病理。具体望舌的操
739
0
0
0
舌诊简易歌诀,教你认清病势
(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3)辨舌津液,润燥
1282
0
0
1
经方中“舌脉”的权重与意义
问题1:在经方中“舌脉”的权重与意义,跟时方有何不同,应用经方时如何把握?答:六经辨证体系是依照症状反应,通过症状反应来辨它的病位和病性。经方也是辩证论治,只不过经方更细化为辨六经和辨方证两个步骤。辨六经与辨方证合起来,还是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六经的本质是三个病位(表、里、半
1136
0
0
0
魏长春辨舌经验
一般正常人的舌质,应是红润有神。若舌质淡红,多为虚象。舌质淡白,是元阳不足的虚寒症。舌质深红,是有热。舌质红绛,在外感症是热入营分、血分之象。在内伤症则为五脏受损、阴液涸竭的危候。舌质光剥无苔,为肝肾阴液不足之征。倘一旦稍受外感而见浮白苔时,切忌用辛燥表散之药,只可给予淡味以
720
0
0
0
伤寒辨证:仲景舌诊
01仲景舌诊的内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明病”篇的内容较多。仲景舌诊可以归纳为舌质、舌苔、舌味觉三类,与《内经》是一致的。但从病理舌象而言,无论质与量两方面较《内经》均有显著
2145
0
0
0
重视舌咽诊
黄师(编者按:黄煌老师)在舌诊时对一些诊断价值较大的舌象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将舌象与方药联系在一起。举例如下:1.桂枝舌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为桂枝体质者常见的舌象。在大剂量使用桂枝或肉桂时,一般宜见此种舌象。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焦黄者,或
1006
0
0
0
乙肝患者的舌诊和脉诊,有什么特点?
我们在乙肝的诊治中必须重视舌诊与脉诊。 “有诸内,必形于外”,舌象、脉象,能够反映机体生理、病理上的细微变化。察舌质、舌苔以及舌下络脉,可以直接反映人体津液的盈亏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舌质颜色可明确疾病的虚实寒热,察舌苔可协助辨证分型,察舌下络脉
1598
0
0
0
李玉奇观舌诊脉经验
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是著名脾胃病专家,从医60载,专研脾胃病30余年,在脾胃病的诊治上颇有造诣,曾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他经过不断积累,刻苦钻研,反复临证,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症”的理论。我在近一年时间里有幸随侍李老身旁,获益良多,现将师翁诊治脾胃病之
728
0
0
0
时病重舌 杂病重脉
脉与证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脉、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疾病的变化。章老在临床上,常把望、闻、问三诊获得的信息归于证,把脉诊获得的信息与证相结合,辨证分析,恰到好处,给我辈启迪颇大。在一般情况下,脉与证是一致的,即有是脉就有是证,两者相应出现。但是,脉
1214
0
0
0
糖尿病患者的舌象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上、中、下“三消”立论,上消清肺润燥、中消清胃泻火、下消滋肾降火为常法。糖尿病专家刘志龙老师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不完全符合中医古籍所载之消渴病,很多患者“三消”症状并不明显,体质量波动范围小,常接近标准体质量,所以“阴虚为本,燥热为
2168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