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981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黄煌专病专药一文通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其患者共同特征是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临床上结合具体疾病,作加减如下: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
1688
0
0
2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
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并不稀奇。生麻黄10克,生石膏50克,杏仁15克,生甘草10克。此方本来是治疗热喘的代表方,关于此证的特征,《伤寒论》有“汗出而喘”的经典表述。近代医家用来治疗麻疹肺炎、大叶性肺炎等各种肺炎,不仅起效快,而且费用低。
941
0
0
0
《千金要方》白蔹薏苡汤治疗下肢麻木
白蔹薏苡汤是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合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干姜、甘草,又叫四逆汤,三味药可以开下焦痹着之邪。如果下焦寒湿重,可以加入茯苓、白术,组成肾着散、真武汤,加强散太阴寒湿之力;下焦湿热重时可以加入苍术、黄柏,组成四妙散,以袪湿热之邪。
1600
0
0
0
脾胃虚弱的经典配方枳术丸:张元素只用了3味药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使用。对于这个方子,清代名医徐大椿盛赞,“此健中消滞之剂,为脾虚食滞痞结之专方”。
2604
0
0
1
《伤寒温疫条辨》承气解毒汤应用
承气解毒汤是在大承气汤与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温病三焦大热,则以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之大承气汤来峻下热结,通腑泄热。温毒上下流窜,则体内气机紊乱,故以升降散之僵蚕、蝉蜕两轻清之品,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蜕以清虚而散火,俾气机复则邪气除;二者又可疏风散结,从而可以散火热郁结。
817
0
0
0
感冒八大经方
第一: 桂枝汤症病人出现有汗,怕风吹,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时,就可以服用它,如有咳嗽气喘时加些厚朴杏仁就可以了。第二:麻黄汤症病人出现极度怕冷,发烧,身体疼痛,完全无汗时,请立刻服用它。第三:葛根汤症中医的寒温之争在此,温病派认为伤寒家没
690
0
0
1
什么样的人群更能学好《金匮要略》
我们作为子女的,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我们上面有两个、四个,甚至六个、八个老人。那么如果老人有病了,我们子女知道医学知识,尤其知道经典,就不会乱做手术、乱安支架,甚至被割了肾、割了肝,导致终身吃药,而使我们因病致贫。
511
0
0
0
人体的水代谢
肾是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肾为水液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脏。水液代谢要想正常运行,必须保证肾的功能正常,同样,肾的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必然出现障碍。
1209
0
0
1
学习中医的良好路径
一位老妇人,重度抑郁症。失眠,口渴,大汗,忽冷忽热,大热天冷起来需要盖棉被。请名医治疗,处方药物渐达56味,7付药1000多元,治疗3个月,少效。我们考虑是寒热错杂的厥阴病,处以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几味药?7味。7付药才100多元钱,治疗了10余天就明显好转了
853
1
0
1
运用六经辨证思想及方法
患者张某,男,55岁,昨日夜间受凉后出现恶寒、流清涕、打喷嚏、有汗、无发热、声音嘶哑、咽痛,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略红,苔黄腻。初诊处方以桂枝汤加生石膏。二诊以麻杏石甘汤为主,佐以黄芩、桑白皮、金银花等药,辛凉宣泄,清肺止咳,患者服药3剂而愈。
1398
0
0
0
97位名老中医读经典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老一代的成才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中医学者,熟读经典著作,触类而旁通,这是贯彻始终的学问,舍此是无径可循的。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以精纯之心治经典必有所成。
780
1
0
1
温病115条方证
银翘散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597
0
0
0
“辨证论治”极有可能是一条弯路
我们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实际内容的研究发现,其实《伤寒杂病论》并不是主要在讲辨证论治。它主要讲的是方证的问题。比如说在《伤寒杂病论》里,关于桂枝汤的条文有很多。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45
0
0
1
寒热可以错杂,阴阳为什么不能错杂
在经方体系看来,世间一切疾病,从病位角度而言,只有三种可能,那就是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从病性角度而言,只有两个,阴证阳证。整体是属于阴证的,但是有一些内热的情况下,也需要去用一些寒凉的药物去清热的时候,就是寒热错杂。但不能说阴阳错杂,因为阴证、阳证是整体来看的。
686
0
0
1
识证遣方的临床经验
痰瘀湿热凝滞经络肩周炎案患者可能是大黄体质。对于体质壮实、大便不通、腹部按之硬满或少腹急结的肩颈痛,大柴胡汤加黄连、葛根芩连汤加大黄、葛根汤合三黄泻心汤,或者如本案的桃核承气汤加味等俱有可能治愈。
1150
0
0
1
针对病情,对症下药
处方中采用了常规少用的配伍方法,如辛温发散与酸涩收敛药的结合应用,清热解毒药与温肾助阳药的相互配合,补气摄精与通利水湿药的联合运用等。这些药物本来具有相反的作用,但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应用各种作用相反的药,可以期望达到相反而又相成的目的。
636
0
0
0
7个儿科临床问题解决办法
在临床,如果感冒发热的患儿,在发热三到五小时内得到正确治疗,迅速汗出热退,患儿胃气未受损害,多在汗出热退后喊饿,马上需要吃东西。但是发热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迁延数日,大量输液、使用激素抗生素后,患儿胃气大伤,热退后也不会马上恢复食欲,大多热退后2-3天,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量
477
0
0
0
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
这个“六经方证二元”辨治法,就是要在辨六经方证时,不仅要考虑辨清六经的本证,这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一经单病,或二经并病,或三经、三经以上合病,还要同时辨清这六经病的兼夹证,这就是最常见的七个证:水、湿、痰、饮、瘀、郁、痞。
1101
0
0
0
见病还要知源,谈中医学习
谈传统中医师承与现代学院教育说到今天的中医教育,其实我们几乎没有人不是从中医药大学走出来的。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个人有一个体会——如果没有传统的传承,仅仅依靠望文生义式地理解,想要走入中医的大门,我觉得希望是很渺茫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传统并不是某个秘密的东西,不是
1077
0
0
1
中医的“整体性原则”
暂无简介
844
0
0
1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