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书籍
  • 赞助
发文章
  1. 首页
  2. 标签

太阳

标签文章 11 篇

太阳经找病第六证——后背发冷发胀

太阳风虚邪常带,引起背后常年冷胀难忍。这种病,女人甚多,背后的肌肉还厚,常常脊背发凉发胀,最后胀到前胸两肋,肚皮外面,四肢僵硬酸胀,有时夜里手胀麻僵硬、烦疼,甚至疼醒,疼得手不知道往哪儿放,用方桂枝柴胡各半汤,无汗者加上葛根汤,吃到痊愈为止。若要胃家实,腑气不通,加上小承气,酸痛
2060 0 0 0

蔡长福:太阳循经找病

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 上,崇古而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上擅用经方,独具心得,众多疑难杂症,多应手而愈,对腰椎病,乳腺疾病,胰腺病等等都有很深入的造诣。患
4002 0 0 0

学习李可如何给太阳病开方

从2006 年开始,我就在跟李可老中医,我花了很多精力搜集、琢磨他的一些病案资料,有一些体验,想跟大家分享。首先看这个太阳的方子:麻黄5g,制附片24g,辽细辛23g(5分),生姜10 片,葱白4寸。加减:咳嗽痰多,加生半夏30g,干姜20g,五味子10g;鼻流清涕,嚏,加辛
2901 0 0 0

解读太阳病的三条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就是表病,外邪侵犯体表,所以见脉浮,会出现头项强痛,而且怕冷的症状。太阳病有在经在腑的不同,在经包括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本条的脉证是指病邪初入,病位在太阳经。太阳病初起,外邪从皮毛腠理入经络,出现太阳经的脉证。太阳经主表,
3002 0 0 0

熟读此篇学好治太阳病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临床中见到头痛、项强、恶寒时,提示为太阳病,其脉象为浮。脉浮说明病变位于表而不在里。(一)太阳经证太阳经证又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三种证型。太阳中风证又称为太阳表虚证,太阳伤寒证又称为太阳表实证,太
1564 0 0 0

对太阳表证治法与运用的思考

1太阳病,是伤寒初期的表证阶段。此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病理阶段是初期,即伤寒的开始阶段,二是证候性质属于表证。太阳表证的基本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证候类型,一是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二是卫闭营郁的太阳伤寒证,三是热多寒少如疟状的表郁轻证。由于其基本病
724 0 0 0

六病提纲解析:太阳病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表证,实证,热证(阳证)。发热恶寒同时存在,只不过有时发热轻,恶寒重,发热被恶寒掩盖,但是发热还是存在,发热是身体对外邪的抵抗表现。太阳病是在疾病的早期,身体壮实抵抗力强,所以发热一定有。太阳病也就是表阳证与少阴病表阴证互
5011 0 0 0

李克绍:太阳误治的变证

一、变虚 (一)下后复汗——里虚表不和致冒原文: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知,然后复下之。(93)词解:冒:自觉头目胀大,如物蒙蔽。解释:表兼里实,原则应先汗后下,若先下后汗,使里
1474 0 0 0

在刘渡舟医案中学习太阳病

患者情况赵某,男,28岁现病史: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39.6℃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特邀刘老会诊。刻下症见:患者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昡,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辨证分析刘老考虑患者寒热往
1589 0 0 0

刘力红:理解太阳病提纲

1、太阳病机条文太阳病提纲这个内容我们主要讲太阳篇的第1条,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历代都把它作为太阳篇的提纲条文,而清代的伤寒大家柯韵伯则将它作为病机条文来看待。在他的《伤寒来苏集》中这样说道:“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
1112 0 0 0

邓文斌讲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表证,实证,热证(发热恶寒同时在,有时发热轻,被恶寒掩盖,但是发热还是存在,发热是身体对外邪的抵抗表现,太阳病在疾病早期,身体壮实抵抗力强,所以发热一定有)也就是表阳证;与少阴病表证、虚证、寒证(表阴证)互为表里(少阴病
772 0 0 0

© 经方派 - 普及经方知识,传承经典中医

京ICP备16067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