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斌讲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表证,实证,热证(发热恶寒同时在,有时发热轻,被恶寒掩盖,但是发热还是存在,发热是身体对外邪的抵抗表现,太阳病在疾病早期,身体壮实抵抗力强,所以发热一定有)也就是表阳证;与少阴病表证、虚证、寒证(表阴证)互为表里(少阴病除了表阴证外,我认为同样有里阴证,少阴为表里皆虚寒证,表里皆阴证)。

(一)基本条件

1、脉浮:太阳病的重要条件是脉浮(也有不是浮脉的,比如新加汤),但脉浮的不全是太阳病。

2、头项强痛:头项是代表而已,还包括四肢、肩背,腰身等其他部位的疼痛;强痛亦然,也包括疼、胀痛、烦痛、酸胀,沉痛等各种不适。

3、恶寒(发热):太阳病属三阳病之一,恶寒同时发热(邪正斗争的表现),只不过有时发热很轻,被恶寒掩盖,不容易觉察。临床上有发热与恶寒同时重,也有恶寒重发热轻,也有发热重,恶寒轻的,总之“有一分表证,便有一分恶寒”。

(二)补充条件

1.除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主要条件外,还有流鼻涕、恶风,自汗多(太阳表虚桂枝汤)或无汗,头身疼痛(太阳表实麻黄汤),这就是狭义太阳病症状。

2.有的病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病仍然是太阳表证(我称为广义太阳病):比如反复水肿,反复感冒,月经前后定时感冒,反复腹泻,夏季皮肤痒,冬季咳喘加重……他们发作有固定的时间,有相同的发作诱因,有相同的发作表现,这些特点就是伏邪,像特务一样的性格特征。这些伏邪虽然没有狭义太阳病的“流鼻涕、恶寒“表现,但是它们潜伏的性格就是伏邪,是顽固疾病的病根,只要有伏邪就可以归为广义太阳病,广义太阳病为解决很多疑难杂病打开大门。很多看起在里面的病,只要从不典型的症状中诊断到有伏邪,那就划为广义太阳病,实行表里双解,顽固的疾病就铲除伏邪的病根,就切底治愈。比如厚朴七物汤治疗伴有表证(腹胀满)的心脏疾病有出奇好的效果;桂枝汤加温经汤治疗伴有表证(恶风或是局部恶风严重)的月经不调,比单纯的温经汤好;葛根汤加温清饮治疗伴有表证(特别不爱出汗)的牛皮癣,就比单纯清解阳明好;葛根汤或是柴胡桂枝汤加肾着汤治疗单纯肾着汤无效果的顽固腰痛,效果非常好。

3.广义太阳病(伏邪)必须解表,解太阳之表或少阴之表,因太阳少阴互为表里,有时还需同时解太阳和少阴之表;“开(解)表必反复,伏邪不出,开(解)表不止”。开(解)表多用细辛、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独活、附子等药物。

2、舌象:舌体中等,舌质淡,舌苔白,无黄燥(无阳明病),无白滑齿痕(无太阴病)。

3、口中感觉:口中和。不渴(无阳明病),不喜欢大量地饮水(无阳明病),不苦,不恶心(无少阳病),不喜饮温水,口淡无味(无太阴病)。

4、二便:小便正常,无赤或黄(无阳明病),无白色(无少阴病);大便正常、不溏(无太阴病),无燥结(无阳明病)。

5、汗:出汗多(太阳表虚证多汗、虚弱为主)或无汗(太阳表实证无汗为主、疼痛为主)。

6、饮食:正常或略少,无食不下(无太阴病),无食欲亢进(无阳明病)。

7、全身:疼痛重或是酸痛不适,有时没有任何症状只有身体的疼痛也是太阳病,广义太阳病。

8、太阳病与少阴病互为表里,太阳病久不解,易入少阴或是一开始就太少合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9、太阳病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三)代表药物

桂枝、麻黄、葛根、羌活、独活、葱白、白芷、荆芥、防风、紫苏叶,蝉衣,薄荷叶等。

(四)治疗方法

汗法(或是广汗法),用汗法解除太阳病(包括广义太阳病)的表邪。代表方子为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

(五)体质辨证

多为桂枝体质或者麻黄体质;或是麻黄附子体质或为桂枝附子复合体质。

(六)特别说明

1、有时几经同病或是表里都有病,这时我们头脑中必须有全局观,也就“三观理论”里面的“表里观”:有表先解表,先表后里(比如先用桂枝汤解表,然后用桃核承气汤,哪怕里面有阳明腑实证,还是要先解表后攻下);有时先里后表(温里四逆汤,后解表桂枝汤,特殊的,里虚寒下利清谷不止,或是阴阳脱离时,这时不能先解表,先要温里止利,回阳救逆),有时表里双解(厚朴七物汤,桂枝人参汤);

2、解表原则:解表宜早,解表务尽。

(七)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桂枝汤主之。

(八)太阳病运用汗法(广汗法)的细节

1、广汗法:是李士懋提出来的,就是广泛的采用汗法治病,把汗法运用在中医临床的各个方面。通过发正汗→祛除邪汗→解出病邪。不光是用在外感病(狭义太阳病),只要有伏邪或是存在“痉,痛,寒”(李士懋)就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也就是广义太阳病,给病邪以出路,病邪的来路,也是病邪出路

2、要运用广汗法就要采用辅汗三法:连服、啜粥、温覆。

连服:连续服药,有时一天喝四次药或五次药,或是一天多剂,出汗为止;

啜粥:吃药物后吃清稀饭(喝热水)一碗增加发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