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981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六经辨证用途广,经典伤寒用此法
一、太阳病证概念 太阳病证是指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表现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上述见症为太阳病的主脉主症,不论其感受何种病邪,病程长短,凡具有如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太阳病根据其受邪后的不同反应,又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一)
1353
0
0
0
六经辨证治则
一、太阳病治则太阳经是人体一身之藩篱,头顶、项背、全身肌肉都属太阳经范围,因而,外感病初期以太阳病为主。感受寒邪,首先侵犯这些部位,太阳病分经证和腑证两种。其治法相应地以解表为主。1.经证为寒邪外袭,卫阳被束所致。(1)解肌发表:适用于太阳
1360
0
0
0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四逆散在《伤寒论》中用治少阴病传经热邪、阳郁不伸的四逆证,实际在临床中使用四逆散的这种机会比较少。但由于该方理法严谨,用药精练,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后世治疗肝脾(胃)疾病的许多有效药方,多从此方发展而来。因而,正确理解四逆散的组方原则和临床效用,对治疗一些肝脾疾病有其重要意义。
1697
0
0
0
朱良春“舌边白涎”诊法
戳蓝字“三鹊经方”关注我哦!舌边白涎,是在舌之两侧边缘约5mm处,各有一条白涎聚凝而成的线索状泡沫带,由舌尖的两侧向内伸延可达寸许,清晰可见,不难辨认。有因患者言语、饮食顿可消失者,但静候片刻,即可复出。朱良春老师指出:“舌边白涎乃痰湿凝阻,气机郁结之征也,虽见之于舌,若
932
0
0
0
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火、内燥、内湿
戳蓝字“三鹊经方”关注我哦!一、内风民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张锡纯创造了“镇肝熄风汤”来治疗脑出血的疾病,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那么脑出血为什么要用“镇肝熄风”的方法来治疗呢?这就需要了解什么是“肝风”,以及“肝风”与脑出血的关系。脑出血,在中医上称为“
448
0
0
0
外邪致病:六淫与疫疠
戳蓝字“三鹊经方”关注我哦!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要以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为着眼点,所以中医对疾病病因的研究,并不是微观地研究各种致病因子的形态和结构,而是将各种致病因子和它所引起的人体平衡破坏情况相结合来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就在于不管外界致病因子如何复杂
251
0
0
0
中医临床诊疗模式的来龙去脉,这样学中医有趣又系统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多种辨证归类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一)外感病的诊疗模式外感病诊疗模式萌芽于《内经》,朴素的“六经分证”诊疗模式对后世医家有着很大的启发,到了汉代
388
0
0
0
药证的临床意义
药证能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经方提供一种思维工具及经验支撑,其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帮助寻找对证经方、进行方证鉴别、指导加减变化等方面。 寻方指向面对纷繁复杂的病情,药证能指明寻找对证方药的方向,帮助医生从脑海中搜寻出相关的方剂。如看到患者呕吐不止,脑海中可以浮现以半
1144
0
0
0
《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
摘要失眠也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卫强营弱致失眠,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膀胱蓄水致失眠,治以五苓散。阳明辨治:热扰胸膈致失眠,治以栀子豉汤;胃热失降致失眠,治以调胃承气汤;邪热结肠致失眠,治以大承气汤。少阳辨治:胆郁化火致失眠,治以小柴胡汤等;三焦失枢致失眠
4483
0
0
0
江尔逊:运用经方的四大思维方法
《伤寒杂病论》之方,后世誉为“经方”。经方之所以经得起历代医家无数次医疗实践之反复检验者,因仲景当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时,曾经在创造性的运用、反复验证的基础上进行过精心的筛选,其确具卓效者,才收载于书中。是以大凡熟悉《伤寒杂病论》原文——熟读牢记其证候特点,深入理解
2699
0
0
0
李士懋:发汗法不仅仅是用于解表
所谓发汗法,这里要特别指明的是狭义发汗法。关于发汗法的应用范畴,一般多停留在“外感表证当汗”、“汗法可以解表”这一较粗、较局限的层面。实则表证、里证、虚实相兼证及阳虚阴凝者,皆可用。 (一)用于表证 1.寒邪袭表一般仅笼统地讲,外邪袭表所引起的病
1670
0
0
0
鲜为人知的三十张方子,竟然戳破了名医的小秘密!全部拿走不用谢我
早期把病解决掉,换不来病人一句感谢,治好的越快,越是不谢。他把这些能快速疗疾、把传变消弭于无形的方子收录起来,起了个名字叫《不谢方》。
3225
1
0
1
方证对应派的同学注意了,请关注:胡希恕气化浅说
胡希恕老师精通《伤寒论》,有《温病》著作,同时亦研究《内经》。附院楼道有“学习园地”,老师发表“气化学说”连载,笔者(陈雁黎)于1962年冬站录此文。唯意深语奥,请读者细研。 一、气的概念气是一种抽象名词,经常用以说明具有动能、为目(眼睛)所不能辨别的事物。如
2187
1
0
0
胡希恕讲伤寒
《胡希恕讲伤寒》目录
《胡希恕讲伤寒》目录
4227
0
0
0
胡希恕讲伤寒
胡希恕讲伤寒(109):其腹必满
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太阳伤寒,发热,表证呀,啬啬恶寒病在表,咱头前讲过了,伤寒发热恶寒嘛,啬啬恶寒就是表证的就是然啬啬恶寒,表证一个名字,大渴,里有热才大渴,本来太阳伤寒他要大渴也是病
1422
0
0
0
胡希恕讲伤寒
胡希恕讲伤寒(108):腹满谵语
第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这一条和下一条都有问题的,那么就这个证候呀,腹满谵语,是阳明病,胃不和者谵语嘛,腹满他里实,开始得的是太阳伤寒,腹满谵语就是传里了,传里发生阳明病了,但寸口脉呀还浮而紧,太阳伤寒表还没撤呀,还没罢,那么说明
1193
0
0
0
发热“捂汗”对,还是物理降温对?听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给你分析
有恶寒的情况下,不管发烧多少高,中医认为就是表寒证,风寒在表,用姜等热一点的药辛温解表,同时要保暖,促使他出汗,出一点汗,热就可能退了。假如没有恶风寒的症状,只是发热,中医认为是里热证在里面热,不是外面热,要清热泻火,同时要适当减少衣被,帮助他散热退热。
1615
1
0
0
又一位西医网红大V 选择了相信中医,他说中药的效果出乎人意料
李鸿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医生。他是原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也是医学科普工作者、知乎医学话题优秀答主。他支援过武汉抗疫。记录了自己在重症监护室的真实病案,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和知乎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此生未完成》、《正在抢救中》是他出版
1016
1
0
0
阴阳五行论中医
过与不及皆为病态
时间比较紧,今天浅浅的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六气六邪”,若能起抛砖引玉之效,于愿足矣。六邪,只有在致病的时候才叫六邪,正常状态下它们叫六气,是大自然一年四季跟跌而相对应产生的,故而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
826
0
0
0
余瀛鳌内科临证治验探析
古人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余瀛鳌先生出身名医世家,系三世业医。祖父余奉仙系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以治疗内伤杂病、伤寒、温病、疫病而著称;父亲余无言,系近现代著名伤寒派学者,素以治疗伤寒、瘟疫而有名。余瀛鳌先生1961年从卫生部第一批西学中班毕业后,拜卫生部中医顾问秦伯未为师,秉
960
0
0
0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