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首页
标签
中药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标签文章 22 篇
中医儿科经方常用剂量
中医儿科经方常用剂量一般情况的剂量,一两折合为3g较妥,青少年可折合为5g,而重病顽疾则需放手投予重剂,一两折合为10g亦不为过。(注:耕铭临床之用药大多首选生药、原药,不杂以拙巧修治之品。)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量效问题是打破常规思路与临床局限的一把钥匙,
694
0
0
0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看看中药的“特殊用量”
一个疗效显著的方剂,不仅选药精确,结构严谨,而且方中每味药的用量也是非常合理的。在临床上,药量的大小往往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贤以实践经验创制了许多疗效卓越的方剂,其中有药量独重者,有药量独轻者,或药量重轻并见者,或药量之间遵循一定比例者,真是奥妙无穷。今不揣浅陋,试从以
668
0
0
0
经方剂量不守祖训是中医疗效下降的重要因素
经方剂量到底是多少?中医有句名言:剂量乃仲景不传之秘。可见剂量对疗效的重要性。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明白白标明了剂量,何来不传之秘的说法?中医方剂剂量的混乱,其实是一千多年以来战乱和历史沿革导致的。直到明代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时,说:“汉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可
790
0
0
1
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作者:余健楚药为治病者设,医者临证,虽贵在辨证准确、方药合拍,而药物剂量之多少亦至关重要。药轻病重则药不能胜病,药重病轻则徒伤正气。张仲景用药,尤为精当,同是大黄、厚朴、枳实,而剂量不同,方名为三,治证亦异。张锡纯深谙其道,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谓“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
501
0
0
0
药量大小的秘诀
药量大小变化与疗效好坏与否有很大关系。我们常看到一张处方上,有些药用量特别大,有些药用量特别小。这种大小变化,对疗效是有很重要影响的。从处方中之小量来说,大致有以下七点。1、反佐宜用小量如左金丸重用黄连之苦寒泻火,降逆止呕,少佐吴茱
521
0
0
0
用量秘法:临床处方用量精解
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这说明量的重要性。我不赞同医家传方不传量,学方用方不明量。由于古今度量衡不同的原因,以及历代医家的不同看法,造成用量上的思维混乱却是事实。根据1985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所附
936
0
0
1
今日方药剂量不能全然崇古之思考
近年,上海的柯雪帆教授研究得出:汉代一两为今 15.625g 的古今度量衡折算数值,有待公允。在教科书、药典尚未认可上述折算数值的情况下,轻易倡之,应该是不合法典的,这是常理。少数医家学验博硕,临证中反复用汉量,甚或超汉量地使用某些药物,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是在一个方面表现
463
0
0
0
就算在古代,经方剂量的折算也众说纷纭
陶弘景曰“十合为一升,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云云。按陶氏所说升法,本出《汉志》,见《字彙》升字条。而曰古升,则不知其何代之升也,校诸周汉之量俱不相合矣。陶氏以此为药升,未详何据。不独此也,陶氏合药分剂法则诸说,文字错误,多不相合,如前诸所载也。予尝欲取陶氏
944
0
0
0
31种常用中药药量大解密
导读: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药量细加摸索的。理法方药,首论理法,次议方药,后谈剂量。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与剂量不无关系。故医学大家岳美中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确定
3761
0
0
0
中药的量,不该只有10克和15克
语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这是中医治病取效在遣方议药用量上的巧处。而量之大小,必须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符合病情与机体的情况为宜。01以药论之,如麻黄一味,在《伤寒论》中有十四方用到,有六两、四两、三两、二两、一两、十六铢、十八铢等若干种用量。
784
0
0
0
仝小林:药物剂量变化对疗效影响的四种情况
众所周知,中药剂量的变化会对疗效产生影响,然而并不代表剂量与疗效成正比,我们认为,从方药角度,剂量变化会对疗效产生以下四种影响: 量变致平指在某一剂量范围内,方药用量增加时疗效相应提高
2033
0
0
0
方药量效学概述
【概念】方药量效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规律、影响因素,临床合理用量及用量安全等,探索方药剂量理论的一门学科。是不是有背课文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药使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的学科,目的在于使临床中药的使用剂
3625
0
0
0
石膏的用量,争议从未停过
导读:有这样一味药,有医家说量小无用,有医家说量大伤身,几百年来各人有各种不同用法,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它就是石膏,今天,我们听听这对师徒是如何认识它的用法用量的。徒:刘老师,我看您用石膏,有时候大量,有时候小量,这个量如何来把握?一般多大量比较合适呢?师:中药的剂
9821
0
0
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现就近年对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1—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1两折合
2393
0
0
0
读汉方书,感慨神效之秘在药量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尚书·说命篇上》这句话前见于尚书,当是周时人的治病体会。喝了药后,如果不头晕目眩胸中愤闷,那么疾病就不易痊愈。当年叔读的《汉方诊疗三十年》是日本已故汉方学家大冢敬节先生的病案集。惊讶于日本人用汉方的量小,一般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量。一般
1151
0
0
0
对话李可:中药剂量的关键之秘
记者:许多病人称呼您“救命先生”,还有人说您是“当代张仲景”。现在人们对中医的态度非常极端,要么是庸医,要么是神医。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李可(以下简称李):救过一些人是事实,但“当代张仲景”的称号绝不是我们这种凡夫可当的。我本是一介山野村夫,成天和农民滚在一起,特殊的环境使我所
3270
0
0
0
《药典》附子用药剂量探讨
附子是一味常见的中药,许多中医经典中都有包含附子的方剂,但附子有毒也是一个常识。和细辛一样,附子的用量也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附子大毒,非用必小”,也有的认为,“附子为百药之长”,需重用。今天这篇文章,作者从附子的炮制、配伍等诸多方面对附子如何使用做了详细解读,并对附子用药
3287
0
0
0
中医方药剂量不能千篇一律
导读:继1955年萧龙友、承淡安、叶橘泉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后,学部委员改称院士)64年后,仝小林教授是唯一一位新近当选的以中医学为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开垦“方药量效”研究这块“处女地”,揭示经方治病“药专力宏”的剂量之谜。以下是他对“方药量效”的一些看
1219
0
0
0
仝小林:中医方药的剂量不能千篇一律
伤寒方的特点就是药少而精,药专力宏。汪昂有一段解释非常有意思,他说“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明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伤寒论》的方子平均药味为4.83味,广安门医院中药处方平均药味18.26味
859
0
0
0
揭开“量”“效”关系的不传之秘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呢?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或曰:传方传药不传量。也就是说,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以
512
0
0
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