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古代,经方剂量的折算也众说纷纭
陶弘景曰“十合为一升,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云云。按陶氏所说升法,本出《汉志》,见《字彙》升字条。而曰古升,则不知其何代之升也,校诸周汉之量俱不相合矣。
陶氏以此为药升,未详何据。不独此也,陶氏合药分剂法则诸说,文字错误,多不相合,如前诸所载也。予尝欲取陶氏诸说悉考订,有志未果。
苏恭曰: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后汉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古方惟张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则水
为殊少矣。按苏氏《本草》,唐高宗所命群臣详定者,则此说亦必有所据也,然恐谬说不足信也。何以言之?倘如其说,则仲景诸方斤两用其半,而升合全用也,如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余药为臣使,柴胡半斤即八两,用其半为四两,约之今十二钱弱。半夏半升全用为四两半,约之当今十三钱五分,则臣使药反多于君药,于理不通,故知苏氏之说不足信也。
东垣曰: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按此说一出后,诸家皆以为法,不知比误以玉秤为古秤也。玉
秤,宇文周秤,而非汉古秤也,详见《度量衡考》。
李时珍曰: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今按历代之秤,无如此者,恐无稽之言也。
耕铭按: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13.92g;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均记载汉代一两为15.6g;
邱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一两合15.5g;
徐灵胎、陈修园、钱天来、张锡纯、曹颖甫、章太炎都认为一两等于三钱,也就是9g。
本文内容摘自《医经解惑论》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