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首页
标签
脉诊
脉诊,脉法,号脉,诊脉,脉象
标签文章 61 篇
脉诊要注意的5个细节
医生诊脉时要注意调匀自己的呼吸频率,古人谓“平息”。平息时,医生呼吸均匀,宁心静神,可以用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的脉搏至数,平息还可令医生思想集中,仔细辨别和体察脉象。另外,患者亦需平息,特别是遇到一些烦躁、紧张、活动多的患者,必须让其平心静气后才能诊脉。诊脉时最好不要让患者讲话
1492
0
0
0
很有临床价值的脉象——凹陷脉
凹陷脉指的是寸关尺三部中有一处空荡不应,与其他部相比似呈凹陷之势的脉象。虽然不列在广为人知的二十八脉中,但是对于判断脏腑气血盛衰和病情变化有很好的价值。
605
0
0
0
20种伤寒脉象大总结
一个脉象的的诊断意义往往是多义的,应与各种相关因素综合分析之后才能明确其对具体病人的诊断意义。兹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个脉象的意义作一番穷尽性的简要的分析。试图改变一脉一证的脉诊观念,以提高脉诊的临床诊断价值。
820
0
0
0
如何通过脉诊判断湿邪?
濡脉:轻手按之浮而细软,稍重按之即空,再举之又见,或脉体模糊,边界不清。前人谓此脉“帛浮水面、如絮浮水、水上浮沤”。
1487
0
0
1
见芤脉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临证有虚劳之象,如乏力、易出汗、腰痛、腰膝酸软、遗精、梦交等症状,兼见芤脉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二加龙牡汤的机会较多。
2396
0
0
2
中医脉学的底层密码
脉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物理现象,由于心脏的收缩导致了桡动脉的搏动。心脏是一个泵,心肌收缩提供动能,这个动能会沿着一根弹性管传递,这个弹性管就是心血管系统。当弹性管传递到外周的血管,就是弹性管的末梢——桡动脉。
457
0
0
1
如何理解脉象的特点
涩,指涩脉,脉往来艰涩而不滑利,犹如轻刀刮竹。涩脉多主气滞血瘀和气虚血少。气滞血瘀则脉流不通,气虚血少则脉流不畅,故气滞血瘀、气虚血少导致的不通或不荣,都能引起疼痛。因心主血脉、主神明,所以脉见涩象,以心痛为甚。
4697
1
1
2
脉诊断病有何奥妙
美国一病人以“左侧肩膀痛”为主诉,到医院求诊。经主管医生在肩及手部的穴位针灸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减轻但仍不满意。当时在美国讲学的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传统疗法科主任周达君经过脉诊发现,患者的病情是“足太阳膀胱经不利”,于是嘱咐主管医生加针双侧昆仑穴及攒竹穴
561
0
0
0
胡希恕先生讲仲景脉学之“迟脉”
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今阳明病脉迟,汗出,但不恶寒,阳明的外证已显,其人又有身重、短气、腹满而喘等表里虚实交错互见的证候,当然还不可议下。若汗出不恶寒,并有潮热者,则脉迟不外乎里实、气血受阻,肯定为外欲解,乃可攻里也。若更有手足不断汗出,则属大便成硬的确候,宜大承气汤主之。
1677
0
0
1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背诵版
第一部分:27种脉象 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
14025
0
0
1
伤寒舌法 + 伤寒脉法
见舌中黄而外白者,乃邪在内而非外,邪在上而非下,止可加柴胡、枳壳以和解,不可骤用大黄以轻下也∶天水加五苓亦可,终不若柴胡、枳壳直中病原,少加天水则更妥,或不加,用天水加五苓散亦可也。见根黄而光白者,亦胃热而带湿也,亦须用石膏为君,而少加去水之品,如猪苓、泽泻之味也。
1412
0
0
1
通过脉诊治疗阳痿
男,30岁阳痿3年,前医频用补肾壮阳之汤丸与西药治疗不效。审其除时有感冒之证外,别无所苦,脉弦缓。因思仲景营卫失调者用桂枝汤,“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勉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不料却10剂而愈。
1844
0
0
1
李士懋:脉学心悟
躁脉,脉摸起来是躁动不安的,“汗出而热不衰,脉尚躁盛者死”,这个叫“阴阳交者死”。后来我逐渐体会到脉沉而躁动的这种火郁于内的脉象,只要有这种典型的火郁脉,百分之九十都是火郁证。
1375
0
0
0
28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
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9163
0
0
0
胡希恕对诊脉与辨脉的认识
诊脉时,要分就脉动、脉体、血行等各方面的内容逐一细审,尤其初学更宜专心于一,不可二用。例如诊察脉动位置的深浅时,不要旁及次数的多少;诊察脉动次数的多少 时,亦不要旁及位置的深浅。若这样依次推敲,一一默记, 又何脉难知之有?当然熟能生巧
1346
0
0
1
脉诊是得标准化的
滑脉,就是一个夏天的象。首先,我们要用技术手段去取得这个象。什么叫滑脉?它就是一个有力的脉,如果再细一点,回到古人的思维当中,就是指下比较滑动的脉,如盘走珠的脉,所以有力、在下面滚动的脉,已经代表它是滑脉了,这个技术很容易掌握的。
615
0
0
1
临床60年观舌、诊脉绝技总结
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是著名脾胃病专家,从医60载,专研脾胃病30余年,在脾胃病的诊治上颇有造诣,曾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他经过不断积累,刻苦钻研,反复临证,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症”的理论。我在近一年时间里有幸随侍李老身旁,获益良多,现将师翁诊治脾胃病之
759
0
0
0
张锡纯的诊脉经验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
3058
0
0
1
揭开“脉诊”神秘的面纱
脉,虽纷纭多变,但只要理解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影响脉象变化的因素,对诸脉也就能了然胸中,不为所惑了。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气
491
0
0
0
脉诊的意义——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脉诊,首先用于疾病的诊断。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或问,自古以来,四诊依其诊断价值来排列,当依次为望、闻、问、切,而笔者认为脉诊起着决定性作用,岂不有违古训?不可否认,确与传统观点有差别。笔者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
878
0
0
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