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的底层密码
大家一提起中医,第一反应就是摸脉,《西游记》中深入人心的悬丝诊脉也将中医脉诊推到玄之又玄的新高度。但是,大家真的知道什么是脉学吗?脉学真的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吗?
脉之道,首在明理取象。心(心脏收缩的肌力与频率)、血(血液的充盈度与流畅度)、脉(桡动脉的大小与张力)合而成象,明其理,观其象,则豁然开朗。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无非以象喻象,隔靴搔痒而已。不明理者,难解其象。 理者,机也,不明理者,不知其机。平脉无非治病,知其象而不明其理,虽口若悬河,常见效甚微。故脉之道,又在取象明理。推而广之,医之道,理本一贯,故有四诊合参之说。然明其理者,见微可以知著,一叶可以察秋。 呜呼,所谓神乎其技者,非技之神也,实神乎其神也。
——《吴述诊法研究·脉学》序言
脉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物理现象,由于心脏的收缩导致了桡动脉的搏动。心脏是一个泵,心肌收缩提供动能,这个动能会沿着一根弹性管传递,这个弹性管就是心血管系统。当弹性管传递到外周的血管,就是弹性管的末梢——桡动脉。
(1)脉搏的强度和节律:心脏的动能传递到外周,心脏搏动的强度反映心脏的输出量。所以如果一个人脉搏一点力气都没有,说明其心输出量减低,心脏收缩功能减退,也就是心阳虚。如果脉搏很有力的人,说明心脏射血的功能很强。心脏收缩的节律就是心率,心率就是脉率,除非有房颤、室颤等因素,极个别的情况下心率不等于脉率。其余情况下,心率就是脉率,所以脉搏有多少次,心跳就有多少次。
(2)血管的位置、张力和阻力:血管的位置是表浅还是比较深,血管的管壁是粗还是比较细,管壁的张力是强还是弱?这些就是物理学讲的弹性管的一些基本参数。
如果血管管壁的张力很强,就是脉弦;如果脉弦得特别有力,叫脉紧;如果血管管壁没有张力,摸着脉特别软,位置比较表浅,就是脉浮;血管管壁的位置特别沉,是脉沉;血管比较粗,就是大脉;血管比较细,就是细脉。
(3)血液的流畅度:人体的脉搏是由心脏搏动产生的,脉是血液流动引起的,受流体力学的影响,血液的成分和其流畅度会影响我们指下的感觉。
总之,将心、血、脉这3个因素排列组合,就形成了传统中医所讲的二十八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