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临床价值的脉象——凹陷脉
凹陷脉
或有人问:医籍所载二十八脉,并无“凹陷脉”之名称。凹陷为何?
答曰:凹陷脉,系指寸关尺三部,其中有一部出现凹陷之象,叫凹陷脉。
其候法是:用三指目均匀用力切于寸关尺三部,其中若有一处指下感觉到空荡不应指,似有似无,有时直觉无脉之波动,有如凹陷,此象,姑称之为“凹陷脉”。
凹陷程度有浅深,其浅深是次拟以常规候法,浮中沉三部,取其中之浮中两层为准。
浮部凹陷称浮陷,中部凹陷称中陷。为什么沉部不列“沉陷”?
其理由是:其一是浮部凹陷脉不见,中部可见到。中部凹陷脉不见,沉部可见到。若沉部脉不见,与“伏”脉类似,对伏匿不见之脉,再列沉陷之名,难免导致概念混淆;
其二,沉脉之出现,在一般情况下,沉则三部皆沉,寸部与关部独沉,实属罕见,只有常人尺部略见沉象为例外。
由于这些原因,据临床实际,把凹陷脉限定在寸关尺三部,浮中两层是比较合理的。这样概念明确,便于审察。
凹陷脉出现后,按其凹陷程度,以测病之轻重,浮陷轻而中陷重,还可候虚实,测转归。
而虚实转归须审察凹陷脉下所呈现之脉象,诸如迟数弦细滑涩之类及其有力无力与否,再结合具体证情,才能辨别出来。
然而,一般说,凹陷脉以候虚证为多,即使候之属实,也多由虚而致。
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进一步说明之。
验案举例
例1
余姑母年七十余,1982年季春,腹部可摸到一个包块。手术后形成瘘管,一直未见愈合。
手术前右关脾部独见浮陷脉,术后四个月见中陷脉。
老年人患癥块之疾,术前发热腹痛脉数有力,可见当时陷脉应是脾气滞,血分郁,郁而生热,属实、热证;术后无热,形瘦食减,间有便溏,脉转缓象,陷脉加重。
可见,病证已由实转虚,应是脾气虚寒证。
例2
市百货公司刘妇,42岁。近三年来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继发血小板减少。常见齿衄、鼻衄、紫斑、黑便、心悸、心慌等。
该妇六脉弦数而虚,左关肝部独见浮陷脉。
随着证情好转,出血现象减少,脉转缓和,凹陷脉亦随之好转。
去年十月以后约八十余天出血停止,未曾输血,先后两次月经来潮,经量正常,凹陷脉一度消失。
可见该妇肝脉独陷可判为肝血失藏,内夹虚热,一旦肝藏血之职能恢复,虚热消退,则脉亦复常。
例3
我院刘妇,中年体肥,青年时患风湿关节病,曾一度缓解。
1982年春夏复见关节酸痛,六脉皆缓,寸部兼滑,右关脾部独浮陷。该妇体肥多湿,脾运不力,脾气不足,风湿易于羁留,所以在右关出现陷脉。
经治后,随着证情明显好转,陷脉复起。
按语
俗语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因其难明,掌握不易,故一般医者似乎不太注重此道。
然对此道不加深究之风,也非自今日始,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就曾批评过那些“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的医生,其流弊至今未衰,颇令人深思!
脉象是历代医家体察的经验总结,并非主观臆造。
不过,脉象之繁,谁都能体验到,要想候脉准确,确非易事。但若切脉细心,天长日久,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心中了然。
“凹陷脉”这一现象,是我在临证切脉中体察到的,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少见。
我认为“凹陷脉”虽不能列为单一的脉象,但凭此可在临证中对脏腑气血盛衰及其变异转化之机制进行辨证,执简御繁,颇为便捷。
作者:钟新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