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408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不换金正气散的主治疫病和临床应用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症见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呕吐腹泻,神昏谵语,苔白腻,脉弦。方以青蒿素合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1032
0
0
0
祝谌予老师治脾胃病之九法
吐:过饱伤食,消既不能,泻亦无用,只有一吐。吐之方法或用探喉引吐,或用瓜蒂散、人参、藜芦等吐之。但吐法不常用。消:饥饱不匀,食不消化,胸膈胀饱,吐有实物,应当使用消法。最常用的方子是保和丸、平胃散、小陷胸汤。
1721
0
0
1
《素问》中关于脏腑的“藏”与“泻”的临床意义
在生理情况下,五脏所藏的精气通过经脉灌注到全身骨骼关节、肌肤络脉以及诸窍,以供给这些组织器官以营养物质,保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这就是说五脏所藏之精气既要充满,又要保持运行流畅。如果精气壅实不行,或发生偏盛偏衰,就会出现病理现象。
3541
0
0
0
胡希恕先生《温病条辨》约言录
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亦以火性炎上、热盛初必伤肺,故出此论。至谓“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乃把或然见证统言在内,其实与伤寒所述并无区别。
1908
0
0
0
浅谈二陈汤的类方变化
二陈汤出于《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药,陈皮化痰、理气和中为辅药,茯苓渗湿化痰、安神为佐药,甘草和中、润肺化痰为使药。四药相伍,具有理气、和中、化痰的功效,既可用于肺气失宣的咳嗽痰多,又可用于脾胃不和
4695
0
0
0
从升降出入谈肾炎的治疗
肾炎,并不是肾虚,是新陈代谢、升降出入不利了。这种吃出来的毛病不能补。越补,老的废物越不能排出体外,尿都臭了。治疗不能补肾,还要注意让病人忌口,鸡鸭鱼肉不能吃,酒不能喝,甜食不能吃,各种补药如蜂王浆、西洋参、冬虫夏草、银耳都不能吃,要吃素,吃一点儿绿叶菜。
755
0
0
0
补气固表方玉屏风散使用说明
玉屏风散适用于面色黄暗,缺失光泽,也可见暗红者。体形多偏胖,皮肤比较湿润;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瘙痒,易出汗,畏风,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易浮肿,易患过敏性、免疫性疾病。
670
0
0
0
大温脾丸及其类方的研究与运用
大温脾丸被称为成为千古奇方,这个方子出自《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当时张大昌先生在他的书中如是讲“中焦之方,脾胃是用,主在消化。
5347
0
0
0
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香砂枳术丸治疗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香砂枳术丸都是治疗胃病的药,别看这三种药长得特别像,但在治疗胃病的方向上,却很是不同。首先,香砂养胃丸在权威的中药专业书籍中被归类为温理剂。温理剂自然是温煦内里的,为什么要温煦内里呢?肯定是胃里有寒了。可“寒”是从哪儿来的呢?它是由胃中阳气
1854
0
0
0
“中药调周法”治疗月经病
“中药调周法”是依据中医学理论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肾阴阳和气血的变化,结合西医学关于月经生理周期的理论,分不同阶段,给予周期性用药的方法。因中西结合,各取所长,便于掌握,疗效确凿,广泛应用于多种妇科病的治疗中。
2611
0
0
0
二神丸治疗寒邪伤脾肾阳气的腹泻
有一个小伙子,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有时候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睡觉前喝上一杯冰镇啤酒,觉得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时间久了,就开始腹泻,一连好几天,这是长期疲劳过度加上饮冰镇啤酒,饮食不节,伤了阳气。有个小娃子,一到秋冬季,天气变冷的时候,就闹肚子,
1133
0
0
0
看李东垣如何活用枳术丸
李东垣目睹时医治疗内伤饮食,或以“集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大便通下而重伤元气,转为虚损,“暗里折人寿数”,提出治疗内伤饮食,当根据所伤之物,分经用药:“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所伤不一,难立定法,只随所伤之物不同,各立治法,临时加减用之
2820
0
0
0
赵绍琴:治疗温病,从看懂这句话开始
叶天士提出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是临床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法则,该如何理解这句经典?一起看看温病大家赵绍琴先生怎么说。—— 《温病纵横》第296-301页治疗温热病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在卫汗之可也”此
2368
0
0
1
“身热不扬”就像一碗鸡汤米线
温病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临床表现各有其特殊性。其中,刘景源教授对湿热病的“身热不扬”的证候,分析地深刻透彻,其真知灼见,如拨云见日,发人深省,特节录如下(《刘景源温病学讲稿》第34-35页)。温热病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易伤津液。湿热病的
1756
0
0
0
玉女煎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系指严格局限于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起病多自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或第三支(下颌支)开始。由第一支(眼支)起病者甚为罕见。疼痛多是急骤发生,呈阵发性,电击样和火烙样剧痛,严重者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结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故又有
1613
0
0
0
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
1 温胃散寒 行气止痛法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
2140
0
0
0
各位中医大家如何治疗瘀血证
瘀血是一种有害物质,必须及早驱除为要。《内经》云:“血实宜决之”,是治疗瘀血证的主要原则。具体治法,还应根据疾病的性质、血瘀的程度不同而异。如破瘀、行瘀、活血、通络等。气滞者,配合理气;体弱者,攻补兼施。至于攻下一法,应从整体情况来考虑,分清标本虚实,掌握正邪消长,加
3097
0
0
0
十味锉散方证深度解析
《医方类聚》卷二十引《叶氏录验方》一、条文:中风血弱臂痛,连筋及骨,举动艰难。二、组成:附子三两(炮,去皮脐) 当归(去土,洗,切) 黄芪(炙) 白芍药各二两 川芎(不见火) 防风(去芦) 白术各一两半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一两 茯苓 熟地黄(洗净,用少酒熬令干,焙之)
1603
0
0
0
漫谈补中益气丸
南宋年间金元混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广大人民处于饥饿、寒冷、劳累、忧恐、流离失所之中,既病而死者,为数甚多。当时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其患病多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而伤害脾胃所致,因而提出著名的“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学说,并由此创制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方剂,有些一直沿用至今。补中益
8302
0
0
0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新用
一 、原方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二、组成黄芪五分,苍术一钱五分,升麻一钱,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各五分,炙甘草、黄柏、当归、麦门冬、青皮、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个。三、用法:上
15039
0
0
0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