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脾丸及其类方的研究与运用

01

大温脾丸被称为成为千古奇方,这个方子出自《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当时张大昌先生在他的书中如是讲“中焦之方,脾胃是用,主在消化。

所谓消者,以除糟秽也,化者,蒸其清精上升以为营卫也。此是阴阳交混之处,故其方极难撰定,再三思之,唯《千金》温脾丸堪备职耳。录其方如下。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焦这个部位,非常难下一个非常妥贴的、把所有问题一网打尽的方子。不但要具备很深的药理知识,还要有很深的医理知识,还要通天地之道,才能把这个方子确立起来。

在他的书中一共讲了十一味药。经过我的研究发现,其实大温脾丸完全可以十味药。包括大黄、黄连、黄柏、吴茱萸、桂心、干姜、附子、当归、细辛、神曲和麦芽各等分。

“共为细末,练蜜为丸,每丸重二钱,空心酒服一丸,日三次”。都说中医没有规范,大家看一看有没有规范?每丸多重,怎么吃,吃多少,一天吃几回,都讲得很清楚。

你看一看张仲景的方子,熬药放多少水,每次喝多少,什么时候喝,今天我们的内容不是那一块,因此略过。这本书上如是讲,但是在《千金翼方》、《千金方》中去找,没有这个方子,有叫大温脾丸的。

我们继续往下看:

又方:上方加枳实、桔梗、人参、甘草各等分,去黄连、黄柏、当归,这是一种方法。

又方:系前方加桔梗、枳实、麦冬、厚朴、云苓、甘草各等分,去黄连、黄柏、大黄。

由此可知,这个方子有两种变化。这个方子我们查了资料以后发现,《千金翼方》中的大温脾丸方就是头一种变化。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推崇的大温脾丸,还真不是《千金翼方》里的,也不是《外台秘要》里面的,而是张大昌先生反复推敲以后,反复研究,发现这个方子组成就是刚才那个模型。

02

那么,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这个方子一步一步磨砺出来的。经过百年、千年的磨砺,这个方子更加臻于成熟,更加臻于化境。

我们看一看法曲,熬,五合,好多人这个字不会读,念五合(he),合(ge)是什么呢?一合(ge)大概有十毫升,念合(ge)啊,我们要会读啊!我们今天以后不要再读合(he)了啊!熬,法曲,什么叫法曲大家知道吗?我先给大家一个疑问,后面我给大家解释。

我们先顺着往下走:

甘草(炙)三两,桔梗三两,人参三两,(炮)附子(二两),枳实(三枚),干姜(三两),桂心(五两),大麦,熬,五两,吴茱萸五两,细辛二两。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就是如梧桐子大),酒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五丸,忌海藻菜、猪肉、菘菜。

大家明白了没有?忌的是什么?为什么忌海藻、猪肉、菘菜?为什么忌猪肉,大家知道吗?猪是水畜。

如果大家熟知《内经》,这里每个地方都有关窍。如果说你不熟知《内经》,不熟知经典,你看它就略过去了。这些地方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吗?

水畜之品,这个猪肉属北方水,海里面的东西全是水,土能治水。你非要加水,会抵消方子好多功效。

每个地方都有玄妙,“加至十五丸”,为啥不说十四丸?十五丸,十是土的成数,五是土的生数,全部都要吻合。象、数、理、气,一气呵成。古人讲天人之道,每个地方都有玄妙之处。

平常学生让我讲没有时间,这次我给大家讲细一点,慢一点,大家别着急,就当大家从来没学过医,我慢慢给大家叙述。

那么我们继续找这个源流,古人咋想的?我反复找这些版本,叫学生去找资料,跟学生进行反复地校订。在《外台秘要》里面有叫“温脾丸”的方,“深师疗宿寒脾胃中冷。心腹胀满。食不消化。温脾丸方”。

大黄二两,你看这个麦曲是吧,如果把这个字合起来写,就是麦子的麦,一个曲对吧!是这个字(麯)吧!这是什么东西?就是用麦子来发酵的,它就是法曲。后面我给大家留这个疑问,我给大家详细解释为什么叫六神曲?

麦曲熬三两,干姜三两,浓朴炙一两,浓朴是什么?厚朴,古人说话很简练,厚、浓一个意思对吧!厚重,很浓,味道很浓,所以叫浓朴,浓朴就是厚朴,附子(炮)一两,当归一两,炙甘草一两,桂心一两,人参一两,枳实一两,你看有没有比例?有没有剂量?完全都有。

03

中医怎么没有数字化?没有科学化?它有科学的成分在里面,对吧!我们说十味药,十味药是土的数,因此这个方子象、数、理、气完全吻合,应该是十味药。再大一点,十五味药应该是对的。我们按照古人的思想去看。

那么一样的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葱等,目的只有一个,不要影响到药物的疗效。这些东西会把这个药的疗效打消一部分或者说使疗效降低。古人是天地之道的概念。

我们再看《外台秘要》里面又讲,“又疗脏气不足,温阳五脏,消水谷,下气,令人能食,温脾丸方”,又是一个温脾丸。

我们大家看看:

法曲,熬,五两;干姜,炮,有点区别了啊!枳实,炙,五两;附子,炮,三两;甘草,炙,二两;蜀椒,汗,一两;人参二两。

上七味,那么七味是啥?七味是火的数,火能生土,每个地方的阴阳术数,如理如法。那么,这个是我们的源流,我们继续往下看。在《外台秘要》里面还有一个方,我把所有和温脾丸有关系的,最主要的东西给大家摘录下来了。

主脾胃气弱大腹冷则下痢,少腹热则小便难,气响腹满,喘气虚乏,干呕不得食,温中消谷,疗脾益气方。

他没有说叫啥,但是他的方子组成大家看了没有?“上十五味”,你看和我推算的一样吧!他推的这个巧合了,哪有那么多巧合啊!就说明你掌握了他的用药用方的规律而已。

十五味药你看:

法曲、吴茱萸、小麦、枳实、甘草、桂心、干姜、浓朴、附子、茯苓、细辛、麦冬、当归、人参、桔梗。

无非是把前面的药进行一个汇合,成了十五味药,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方子而已。

当年,我们的恒伟老师,大家可能在群里面都见过或听说过这个老师。当时我正在出门诊,他发过来一个方子,就是大温脾丸的一个变化。我看了以后,说这个方子里面好像有两味药不太对——他发了一个问号,为啥?——我说那两味药不太像是这个方子里面的——他笑,他说哪两味?——我写出来——他:噢!就是我调整的两味药。你知道为什么吗?原因在哪儿知道吗?就是他调的那两味药,刚好是治症状的药,明白了没有?不是符合这个法式的这个药。

04

他原话就是我三分钟之内回复,其实我是看着病人给他回答的。当时看到这个方子,脑子已经反应出来了,我说此方与乌梅丸堪称姊妹,后面大家知道了吧!

乌梅丸与大温脾为姊妹方,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被提出来的。他说你咋看出来的?——我说我就把它画了一下,乌梅丸符合天元式法,是按照河图来立的方子。

——哇,可能吗?我们先立个悬念,我们先看看张仲景在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怎样写的,好多人认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一个伪书。我给大家讲,我们先不探讨伪不伪,我们先探讨它的科学价值、学术价值到底有多深。

我们看,第一次出现乌梅丸的地方是在前面的伤寒例中。“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蚘者,乌梅丸。”他认为这是治蛔虫的一个方子,如果说你认为治蛔虫就是乌梅丸。你光这么认为,你是把这么好的一个天元式法的方子当做小鸡在用。

治吐蛔虫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功效而已。里面道理是非常深的。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蜀椒四两、附子六两。

刚才我们的药(大温脾丸)多少味啊?十一味。如果说我们把麦和曲合到一块变成一个麯这个字的话,刚好十味药。不多不少是吧!

我们看一看张仲景的方子,他讲“右十味,共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

大家知道这个药方,如果按照一两等于十五克来计算,大家知道这个药方能吃多久吗?谁能实证一下能吃多久?我恐怕在座的,可能当今在讲伤寒的老师,他都不知道吃多久。我给大家讲,这个可以吃一年,整整一年的药。

换句话来说,这个病根本不是两天就能好的病,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蛔虫还简单些,如果真是一个复杂的厥阴病,这个药丸子肯定要吃上年才能治愈,真正的治愈。

丸者缓也,汤者荡也,散者散也,对吧!是不一样的意思,我们现在没办法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把这个丸变成什么,变成汤,吃几副难喝死了,症状稍微缓解就不吃了。过一段时间病人又来了,大家发现这个特点没有,当时效果很好,后面不了了之,到后面不找你了,为啥?这个药太难吃了,找别的医生去了。

05

原因在哪里?就是你没有定见,你根本就没有按照乌梅丸这个法式去做。大家知道这个乌梅丸为什么300枚吗?大家知道不知道?300是3后面加了两个零,大家都知道三,如果说你懂河图洛书就知道,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无非就是扩大了一百倍而已。

你看阴阳数术,那么请问一下这个方子是不是治厥阴的方子?厥阴是啥?厥阴就是木,东方木。300枚,我告诉大家,哪个数对应的这个药,他的靶点就指向哪个位置。等一会我把河图洛书慢慢地给大家讲,讲了以后——哇!原来古人这么立方的。他绝对不是想象出来的,既是实证,同时根据天地宇宙的变化规律,就是模拟天地宇宙的变化规律,放到方子里。方子里面寓的是圆。

这个药丸你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好多人说这个米也是药啊!他用的不是米,他用的米蒸熟时候的气,大家知道吗?“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使劲得捣。““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这个药丸谁这么做了?我没见人这么做。说是乌梅丸,他根本就不是按照这个方法去做的,最多把这个药和在一块用粉碎机打,连乌梅核都不去,更别说拿苦酒渍一宿了。

06

现在社会节奏非常快,大家都快节奏,要快餐式的服务。大家喜欢吃妈妈炖上几个小时做的那个饭,还是喜欢吃那种快餐呢?肯定妈妈炖的那个饭香啊!为啥?因为里面有爱心啊。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前段时间来了个小孩,这个孩子来找我看啥了?这个小孩经常莫名其妙地肚子疼,经常感冒之类的,给我讲了一大堆。这个小孩来的时候,山根这里犯青,脸上还有这种斑斑点点,白色的,有些人叫它桃花癣,有些人叫它虫斑。

把眼睛一掰开,看见有啥?蓝斑。手一伸开,指甲上有白色的虫噬样的斑,这都是虫的表现,还有呢,口唇一翻开,口唇下面斑斑点点的东西,小点。搞针灸的人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因为有时候要放血之类的。这些都是虫的表现。

那小孩走着走着,哎哟肚子疼,过一会儿又起来了,又和正常人一样。疼的严重的时候直接倒地,啊啊的喊,家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我看一下我说这个其实蛮简单的,诊断不对。说他免疫力差,大夫都说免疫力差。现在免疫力差成泛滥了,是吧!免疫力等不等于正气?不等于。免疫力是西医的一种说法。中医没有免疫力这一说,明确的我还没有看到这个词。

后来慢慢的,现在有些时候我对病人也这么解释,你免疫力差,所以呢不好治,好的慢,他听这话就不怨你了。你要不说这话,你说,你正气不足,先天禀赋不足。他说听不懂。有的这样说,我们家吃的很好,我们家吃的外国进口的东西,哪里是什么禀赋不好?他跟你一说一大堆,不是你吃的好不好,而是看你吸收了没有,对不对,这是两个概念。

那我们再看看乌梅丸,为啥我把乌梅丸也放在这里呢,既然姊妹嘛,通过这个姊妹,我们把姊妹这种相同及差异放在一块看。

在我们浩如烟海的医籍当中,有许多对乌梅丸的发挥和它的认知和临床的体会:

乌梅丸治胃府发咳,咳甚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医方解集》)

这是什么咳?胃府发咳,咳甚而呕,长虫出。

我们古人造字都非常的讲究。大家知道这个风字吧?大风的风(風)怎么写?里面一个撇一个虫。对吧!所有的虫的疾病,通通和风有密切的关系。那个蛰虫,那个蛰伏的开始起来,我们惊蛰以后虫开始慢慢起动。对吧!中医全部是有文化的底蕴,你得有文化。你没文化,学不懂中医。

好多人说我很聪明,我感觉很好,你只是对某些方面有见解,对整个中医真了解吗?不了解。

脏寒,蛔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有此证候,谓之蛔厥。又治久痢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你看这给我们提出一个久痢,老是好不了的这种泻痢。

腹痛饮冷,睾丸肿痛,巅顶痛——(《伤寒类方汇参》)

你看又讲了腹痛饮冷,睾丸肿痛,你看这些地方又是啥,这是经络所循的部位,这讲的经络,这讲的致病的因素的东西,对吧!

我们再看这个:

治冷利久下——(《千金方》)

治产后冷热利,久下不止——(《圣济总录》)

胃反之症,世医杂其治,此方速治之,实奇剂也——《雉间焕》

我们罗列了一部分,太多了,整个对乌梅丸的发挥,有些人就因为研究乌梅丸被称为什么?知梅学士。就是说他对乌梅丸的理解很深刻,一个乌梅丸用的出神入化。甚至有些人就用一个乌梅丸在当地成为一代名医。为什么?大温脾丸及类方乌梅丸的组方药物的分析我们慢慢来。

我们先进入到药的层面。因为方是由药组成的,我们这个方随法出,法随证立,用药物来模仿天地气机运转的变化,通过我们服用以后达到人体气机和天地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个是中医的实质。

它不讲“杀”这个概念,而是讲一个字“和”,天地要和,人要和,大温脾丸和乌梅丸相同药物,就是六味药。如果说我们把桂枝和肉桂当成一种药的时候,一共是七味药。我们严谨一点,按原文来说一共是六味相同的药,四味不相同的药。

作者:马新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