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2050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柴嵩岩:女性舌色的辩证方法
舌诊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中医诊察方法之一,是中医四诊中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中医妇科大家柴嵩岩,又名柴松岩,行医六十余年,诊治过的患者逾百万,被称为“送子奶奶”。柴老特别重视舌象在临证中的作用,是柴老辨治的重要依据。
2932
0
0
0
国医大师邓铁涛对抗生素的看法
抗生素发明之前,中医治疗发热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疗效非西医药所能及。自抗生素发明后,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疗效的确较中医药为优,但对病毒性传染病,中医药仍遥遥领先。有人认为青霉素问世后,治肺炎用中药已过时了,此话值得商榷。从理论而言,致病菌是肺炎的致病物质,抗生素的使用是消灭
372
0
0
0
脉诊的意义——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脉诊,首先用于疾病的诊断。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或问,自古以来,四诊依其诊断价值来排列,当依次为望、闻、问、切,而笔者认为脉诊起着决定性作用,岂不有违古训?不可否认,确与传统观点有差别。笔者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
886
0
0
0
岳美中教授用经方起大症经验
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生前曾云:“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岳老这里所说的“古方”,主要指的是张仲景之经方;所谓“大症”,则指急性热症、危重症和疑难症等。岳老在其深厚学问的根底上,采用经方,匠心独运,起大症很多。现谨举数则,略事阐发,以窥其一斑。 一、经方治疗急性热症选
1060
0
0
0
外感病初期辨治验案二则
外感病误治很普遍目前外感病的治疗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我当医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外感病初期的治疗感到恐惧,因为我辨不清外感病初期寒热的性质,这就促使我关注,思考这个问题。我发现辨不清外感病初期寒热性质的不仅是我,而是绝大多数的医生,也包括很多著名的医生,我的博士生导
424
0
0
0
至简自学中医:方剂篇
一、方剂学(1)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5.桑菊饮
1187
0
0
0
胡希恕: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要点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病溢饮者,这个就是有表证了,「水饮流到四肢,当汗出不汗出」嘛,所以他就有表证了。他自己不出汗,大夫的让他出汗,他有表证啊,所以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起这个作用,发汗、去水气,小青龙汤也
6308
0
0
0
刘渡舟:论柴胡汤类的加减证治
小柴胡汤证治柴胡汤类,指的是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一组方剂。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它以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腑证和耳聋、目赤、头疼痛、胸胁苦满的少阳经证为治疗对象。邪客少阳之经,正邪相争在于胁下,胁下属于表里之夹界,而侧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邪气进而入阴则恶寒,正气
3953
0
0
0
蔡长福:再论“少阳过经柴胡证”
为什么到少阳寒热往来?因为胆长在肝上,借着肝气就寒热往来,左脉弦紧有力,这就是少阳经的本脉,一按弦繃紧很紧,弦紧有力。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弦耳朵聋,口苦默默不欲食,严重了,心烦喜呕少阳经。这三阳的脉、症、方药都清楚了。 大柴胡为什么不用党参用白芍?既然三阳到了少阳经,小柴胡
1076
0
0
0
倪海厦:论癌症
汉唐64号 妇女经停后之身热盗汗,易生气,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的期间,许多妇女困扰于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身热、舌干、烦躁、焦虑、欲哭等,西方医学认为是女性荷尔蒙失调导致,于是建议妇女们服用人工合成女性荷尔蒙,并为说服妇女们就强调,服用它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及老人痴呆症,隐瞒了会得
5977
0
0
0
施今墨治疗失眠经验
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从医60余年,博览医籍,古今中外无不搜求,其治学严谨、医理通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以善用对药著称。现将施老治疗失眠之经验加以总结,介绍如下:辨证施治 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所见之失眠分为4种情况:入睡不能;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极易醒觉
1891
0
0
0
治感冒经方常见方证系列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而外感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温病条辨》是研究外感病的名著,被中医奉为经典,千古流传,也足以说明外感病的重要性。但外感病治疗并不容易
5188
0
1
0
李佃贵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分享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等,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发病之本,浊毒内蕴为发病之标,痈疡内生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上分期、分阶段论治,
1292
0
0
0
李小荣:胃肠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一、胃肠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的条文大家都很熟,我们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古代的痞病。“痞”的原意是《易经》里面的“否”卦,就是上下不通的否,否极泰来。中医里面的“痞”也就是“不通”的意思。从临床上来讲,最常见的就是心下痞,而心下痞大部分就是胃脘部的不适。呼吸科与消化科
1437
0
0
0
从方证入手探讨疾病的辨治
每一位中医生,从一接触中医就开始学习辨证论治,但为什么到了临床,会辨证的医生还是不多?即便辨证论治的过程很完整、很准确,对同一个证,为什么不同的医生可能开出疗效完全不同的方药?如辨证属太阳病的患者,治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药即可用之有效呢?为什么实际是不行
590
0
0
0
焦树德治咳七大法则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
1463
0
0
0
吴茱萸汤怎么用?
一、条文字眼食谷欲呕;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二、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三、方解:1.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
3450
0
0
0
桂枝人参汤另析
源自《伤寒论》的桂枝人参汤,具有解表温中的功效,主要用于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的治疗。一般认为,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同治的方剂,桂枝人参汤是公认的表里同治之剂,基本上没有争论过,可是桂枝人参汤的主要解表药是桂枝,那么单味桂枝能否解表
2735
0
1
0
益气聪明汤方证
脾虚气陷,阴火上冲, 目昏暗,耳失聪者,健脾益气,升阳散火,益气聪明汤主之。益气聪明汤方:黄芪30g 党参15g 升麻6g 葛根30g 蔓荆子10g 白芍12g 黄柏6g 炙甘草6g一、方证浅识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或阴火上冲,而致头痛眩晕;或内障
6102
0
0
0
经方辨治头痛临床体悟
头痛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经方是如何治疗头痛的呢?简言之,不要“头痛医头”,堆积白芷、蔓荆子等“对症中药”。而要“头痛医‘证’”,细辨不同头痛之精细病机,方可取得显著疗效。下面列举笔者所治头痛顽症之病例,供同仁参考。 吴茱萸汤加茯苓患者某,男,54岁,初诊日期:
4090
0
0
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