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首页
标签
中医诊法
中医诊法,中医四诊,四诊合参,望诊,问诊,脉诊,腹诊
标签文章 13 篇
中医新手必学的诊法技巧
凡是病人脉弦滑有力而数,一般为痰火偏旺,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凡是结代脉,病人肯定就有心律不齐,正如《伤寒论》所说的“心动悸,脉结代”。濡脉在发热病人中出现,西医叫做相对缓脉,是诊断伤寒病的依据之一
1483
0
0
0
中医四诊心法入门
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1143
0
0
0
跟岳美中学习如何辨别瘀血证
血液瘀滞体内某个部位,便成瘀血。《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当有瘀血。”《医宗金鉴》注谓:“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面浮肿而胸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
567
0
0
0
体表“压痛点”,如何精准诊治内脏疾病?
01 肝脏(1)黄疸型肝炎:右曲池上方约二寸许有压痛。(2)无黄型肝炎:右攒竹、右肩贞(向膊骨压)、右股骨外下端小头上方相当于阳关穴处(向股骨压),右踝上方一寸处的肝经循行路线上处,背部第六胸椎上均会出现压痛。(3)肝痈(肝脓疡):右期门穴(乳头向下之六七胁间
343
0
0
0
辨证的鉴别方法 本症鉴别
什么是症状鉴别诊断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具体的病象,它的现症特点来区别这个疾病现象,它的病理类别的,它的病因类别,病位类别,病机类别来区别这个的。而其中“现症特点”它包括两大方面:一个叫本症特点,就是这个症状自身具有的特点;第二个伴症特点,就是这个症状很容易和其他某些症状相伴
387
0
0
0
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
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2、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3、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5、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6、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
1751
0
0
0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小编说在工作中,经常有病人在网上给中医发邮件,甚至把医院的检查片子也发过来,想请中医生开方用药。但是只看看片子就开药方,对中医而言是很草率的行为。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主张察色按脉,要看病人的精气神,所以必须见人,才可以出方。《黄帝内经》称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小编特摘
669
0
0
0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病脉顺逆诀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
731
0
0
0
提到中医你会想到什么
提到中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中药还是针灸?西汉前,一般医家多为中医全科或兼科医生,代表医家如医缓、医和、扁鹊、淳于意等,均精通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善于应用方药、针灸、药熨、按摩等医术治病。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已记载的治病方法有灸法、砭法、药
634
0
0
0
中医脉诊、舌诊、诊断歌诀大全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
1870
0
0
0
单凭脉诊病不靠谱
中医教科书认为,麻黄汤治疗风寒束表是表寒证,脉象应该是浮紧有力。至于患者出现浮紧数有力的脉象,医者要进行通过现象看本质。脉象浮紧有力反映了病证的本质,然而脉象数是非本质的现象,应该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把它加以丢弃。
626
0
0
0
推拿治好小儿泄泻
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处方:温肾健脾:补脾经,揉脾俞、肾俞,补肾经,推三关,捏脊。温阳止泻:揉外劳宫、百会,逆时针摩腹,补大肠,推上七节骨。
713
0
0
0
中医四诊合参精简版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717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