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初期辨治验案二则

外感病误治很普遍

目前外感病的治疗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我当医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外感病初期的治疗感到恐惧,因为我辨不清外感病初期寒热的性质,这就促使我关注,思考这个问题。

我发现辨不清外感病初期寒热性质的不仅是我,而是绝大多数的医生,也包括很多著名的医生,我的博士生导师时振生教授也遇到过这个问题。”

这是我的师父肖相如先生在他的专著《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里说过的一段话。在我的临床生涯中,有机会接触并治疗了很多外感病,但有时效果并不是很好,有过许多失败的案例。一个普普通通的感冒,往往不能一汗而解,常致咳嗽迁延,甚至变生他证。

2016年我有机会听了师父的《伤寒论》全本班课程后,才逐步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外感病误治的原因

外感病初期误治的根本原因是分不清寒热,其根源在于概念不清和理论上的混乱。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显然,温病是不恶寒的。但张仲景又把它归之于必见恶寒的太阳病范畴,这个太阳病的概念是不清楚的。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在卫汗之可也。"而温病是忌辛温发汗的。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注中更是明确提出:"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而吴氏本人也在清解肺热的银翘散中加入了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反应出他本人在外感病初期寒热辨別上的矛盾心态。

现代中医教材辨別外感病寒热的方法是:

外感寒邪:恶寒重、发热轻;

外感热邪:发热重、恶寒轻。

而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实际情况是:

伤寒如麻黄汤证:恶寒发热俱重;

温病如银翘散证:发热不重,不恶寒,甚至反恶热。

很显然,教材上的方法是一个闭门造车的结果。根据教材上的方法,我们根本不可能辨清寒热,那误治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准确辨别外感病

要准确地辨别外感病初期外邪的性质,分清寒热,关键要理清下列概念:

表证:是感受寒邪而引起的,以"恶寒"为特征的外感病。太阳病是表证。

温病:是感受热邪而引起的,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特征的外感病。温病和伤寒感邪不同,感染途径不同,传变规律不同。

掌握外感病的先后缓急治疗原则:

临床上,外感病常有表寒里热,表寒重而里热轻,表寒轻而里热重,表里俱重等不同的发病形式,要根据标本缓急的原则,灵活施治,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

下面是我临床中治疗过的两则外感病案例,整理出来分享学习。

病案一

薛某,男,13岁。初诊时间:2017年12月25日。

患者于三日前开始发热,自服西药及银翘解毒颗粒,热不减。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9℃,恶寒,有时寒战,无汗,全身肌肉酸痛,咳嗽,无痰,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舌淡苔白厚腻,口臭,脉浮而紧。

风寒束表,食积内停,予辛温发汗,消积导滞,麻黄汤加味:

处方

麻黄15克 桂枝12克

杏仁10克 槟榔10克

炒莱服子10克 炙甘草6克

上方服一剂后,汗出热退,停后服。

讨论

患儿体质壮实,恶寒,发热俱重,无汗,脉浮紧,是典型的风寒表实证,苔厚腻,口臭为积食停滞,虽发病三日,但表证犹在。

【《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仍用麻黄汤辛温发汗,加槟椰、炒莱服子消食导滞,一汗而解。】

麻黄汤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辨证要点

1、体质壮实之人

2、恶寒、发热俱重

3、无汗

4、全身关节、肌肉疼痛,部分病人初起无发热但恶寒,肌肉关节疼痛,也住往是麻黄汤证

5、脉浮紧

6、舌淡苔薄白

病案二

郝某,男,13岁。初诊:2018年1月23日。

22日晚开始发热,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8.9℃。恶寒,无汗,咽痛,吞咽时加重,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查: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太阳伤寒,里有郁热,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大青龙汤加味:

处方

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60克 桔梗10克

板蓝根30克 黄芩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2剂。24日晨,家属打电话,服半剂热即退,服完一剂,咽痛亦止,已上学,止后服。

讨论

恶寒,发热,无汗,是太阳伤寒,寒邪束表。咽痛,舌红为内热之象,重用石膏,再加桔梗、板蓝根、黄苓,清热利咽解毒。伤寒论原方用石膏如鸡子大,麻黄用六两,是表寒重于里热。本例表里俱重,故略作调整,解表与清里并行。

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辨证要点

1、有典型的太阳伤寒表现: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脉浮数有力;

2、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化热而致烦躁。临床所见,表证兼见舌红,口干,咽干,甚则咽痛,皆是内热之象,常为大青龙汤证。

作者/张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