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4766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阳明类方之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最后一方,本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属于阳明石膏类方,并非用于治疗阳明病中急性热病,乃治热势退后,阳气耗损后的机体机能相对衰退之症状。方中竹叶性甘、淡,气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功可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便。
2922
0
0
0
柴胡桂枝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常见于50岁左右绝经期的妇女,西医认为雌性激素减少而出现各种不适,主要表现为潮热、失眠、情绪变化、燥热盗汗症状。柴胡桂枝汤原文主要是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治疗少阳病兼太阳病未罢。全方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
2441
0
0
0
剖析万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汤证就是风邪传入了人体的卫气之中,也就是大约波及皮腠和肌肉的范围,而还没有穿透进血管、骨节的一种状态。因为卫气被搅乱了,已经不很强的卫气变得更弱,表阳虚,所以汗流得出来,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汗被束住。而因为肌肉中已有了风邪混入,一再吹到风,感到很不爽快,也就是「恶风」。
1672
0
0
1
射干麻黄汤入门解析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六)。本方主治寒饮郁肺之证。外有风寒,内有痰饮,内外相引,搏击于肺,则咳逆上气,喉中痰鸣。本方用射干、紫菀、款冬、半夏苦泄以降气,麻黄、细辛、生姜辛散以发表,五味子酸收以敛肺,且半夏、细辛又可消痰化饮。
4749
0
0
0
彭万年治疗定时寒战医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文中病案反复寒战,发作有时1 周,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脾胃虚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脾散寒,加四君子汤健脾利湿。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枢机;桂枝、干姜温脾和中,以行三焦;生牡蛎软坚散结除满;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瓜蒌皮宽胸理气。
717
0
0
0
大黄甘草汤全面解析
大黄甘草汤泄热祛实,和胃止呕。本方是调胃承气汤去芒硝组成。方中重用大黄泻胃肠实热积滞,使腑气畅通,大便调畅,浊气下行,则呕吐自止;甘草顾护胃气,使攻不伤胃,并能缓解急迫。二药相合泻下作用较平和。
5308
0
0
0
“青龙汤”的方名由来与方义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病人遇寒就咳嗽、咳痰,就喘息,就是体内表寒不通了,有水饮了,所以小青龙汤的重要功能也就是治疗水饮。大青龙汤虽然不在逐饮,但有很强的发汗作用,也就是发散的作用,能通过发汗来驱逐水饮,有这种以强力发散之法来祛水饮之功,所以也叫青龙。
3106
0
0
0
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减治低热
患者7天前受风寒后出现发热,口服消炎,退热药物,肌内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阿米卡星等药物退热,退热后半小时随即反复。背部疼痛发紧,怕风怕冷,乏力,胃部胀满。此患者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解表发汗 大柴胡汤清里热,此患者舌苔黄腻,有湿热加苍术,两方合用取得佳效。
2417
0
0
0
栀子豉汤致吐机理
栀子豉汤并非吐剂,服子豉汤有吐但也有不吐的。其所以会致吐,因热郁胸膈,病位在上焦,“其高者”,可“引而越之”,在上焦之邪,原有吐而去之之机,关键在于为其创造“引而越之”的条件。在郁闭严重的情况下,服栀子豉汤后,郁闭一开,正气抗争,在上焦胸膈之郁热便可一涌而外达,此即为吐而去之。
811
0
0
0
呼吸表浅不一定是气虚
李某,女,45岁,主诉呼吸表浅。患者自诉吸气只能吸到一半,无法腹式呼吸。伴腰痛,背部不适,左关弦而无力,舌淡苔白。患者主诉呼吸表浅。呼吸表浅一般认为是太阴肺气虚所致,但三阴递进,此例病患,伴腰疼,为少阴证,抓独左关弦而无力,为厥阴证。病程至此,深入厥阴,宁失其方勿失经。
1032
0
0
0
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用法
葛根芩连汤为常用经方,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见于《伤寒论》34条,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是阳明经药,其方当是阳明经脉方,这是它的病变部位;因为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其病因为风燥。
2844
0
0
0
芪归建中汤治便秘
本案患者11年前因胃食管贲门癌行手术治疗后就出现便结现象,面容痿黄枯瘦,证属大病后耗气伤津,气血亏乏,太阴脾虚推动无力,加之阳明燥金,肺失通调水道之功,肠燥津亏,而便秘,治以芪归建中汤补气养血,健运中焦,小承汤轻下热结,增液汤滋阴润燥,增水行舟。
6771
0
0
0
经方合用解决长期腹泻
患者,男,52岁,以每日腹泻5-6次进半年来诊。刻下症:体形瘦恶寒精神差,大便不成形,自感疲乏无力,饮食差腹部冰凉喜热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方证:理中汤合桃花汤。理中汤原方为等份量,白术改为苍术加强祛湿作用,加炮姜增加温中作用。桃花汤涩肠固脱临床可合用因无粳米用炒山药代。
809
0
0
0
生姜之走 干姜之守
姜,枝叶长茂,根株横溢,感坤土之气而昌盛,其生用辛散,熟用和中,能去臭气,通神明。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宜于脾胃寒证。生姜善于散表寒,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是温中散寒之要药;炮姜善走血分,止而不移,长于温经止血。
1430
0
0
0
葛根汤加手法治颞下颌关节紊乱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临床常见病,病因与张口过度、咬坚硬食物、外伤、寒冷刺激、精神紧张、焦虑等诸多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下颌运动异常,张口小,口型偏歪,张闭口时关节出现绞索,张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处疼痛,局部有压痛,还会出现关节弹响和杂音。
1306
0
0
0
经方临证三要素
《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其中《伤寒论》实载113方,《金匮要略》实载262方,除去其中重复之方,共计178方,用药151味。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笔者从抓主证、握病机、辨病时等方面,阐述经方运用指征及经方的扩展运用。
937
0
0
0
《伤寒论》中药功效控制论
邓中甲根据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与临证实践,总结了五种控制中药功效的因素,即配伍环境、用量、炮制方法、剂型以及服药方法。单味中药的成分复杂,药物功效多样,临床应用当中影响药物功效发挥的因素众多,所以研究中药时,适当运用功效控制方法尤为重要。
704
0
0
0
应用《伤寒论》少阴病方治疗心血管病心得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慢性肺心病,附子汤治冠心病,通脉四逆汤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重阶段,其虽有寒化和热化之分,但以寒化证为少阴病本证,故少阴病脉证总纲为“脉微细,但欲寐”。治疗少阴寒化证的方剂,大多以附子为主药。
1200
0
0
0
附子、乌头与天雄
种附子于地里,当年偶生块根旁立者名附子(子根),原种的附子则成为乌头(母根),形如乌鸦之头故名之,春生新附即采其母。张仲景治关节不可屈伸、手足逆冷不仁、周身疼痛而灸刺诸药不能及者,皆用乌头,是径取其宣痹、升出、散风之力。附子味辛、甘,大热,有大毒,属阳中之阳,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3119
0
0
0
从传染病病程角度理解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是张仲景治疗感染性疾病发展至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一张底牌,其出现在厥阴病篇中的意义即在于此。麻黄、桂枝治太阳病;石膏、知母治阳明病;黄芩、白芍治少阳病;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为干姜苓术汤,治太阴病;玉竹为强心药,治疗心衰;天冬起抗炎作用;生麻为解毒药,具有抗感染
1341
1
0
2
235
236
237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