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582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张锡纯用秘红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少时广涉浓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
1318
0
0
0
头发(发白,发稀,发油)病证辨治思路与方法
一、血热化燥证【病案示例】 邱某,女,21岁。近半年来白发明显增多,几经中西药治疗,则没有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病人没有家族史。根据发白而枯燥,头皮干涩而痒,舌红,以此而辨为血热化燥证,遂用桃红增液汤20剂,头皮干涩而痒缓解,又以前方治疗2个月,白发减少而不枯燥。之后,复以
1566
0
0
0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系列:荆芥
功效 祛风解表,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产后血晕第一要药——荆芥不同情况下的伤风感冒,需要用到不同的风药,比如冬月用麻黄,夏月用香薷。不同的人也会用到不同的风药,比如说,刚生完小孩的产妇,如果不小心招风受凉,引起头晕发热该怎么办呢?这时可不是一
902
0
0
0
李可医案:肺癌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圣济总录》说:“瘤之为意,留滞不去也。”而“癌”字首见于《卫济宝书》,该书将“癌
10637
0
0
0
夏令暑温病如何治疗?
暑温,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表现,病程中易化火伤津耗气,多有闭窍动风之变,多发于炎夏盛暑之季。暑热病邪是在炎夏盛暑时形成的具有强烈火热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夏暑之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暑热易兼挟湿邪。感受暑热病邪即时而发的温病称
1901
0
0
0
时病重舌 杂病重脉
脉与证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脉、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疾病的变化。章老在临床上,常把望、闻、问三诊获得的信息归于证,把脉诊获得的信息与证相结合,辨证分析,恰到好处,给我辈启迪颇大。在一般情况下,脉与证是一致的,即有是脉就有是证,两者相应出现。但是,脉
1215
0
0
0
什么是“症状”?从《五十二病方》探析辨症治疗
小编说:辨症不同于辨证。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进行八纲、脏腑等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等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马王堆简帛医书中的症状辨症治疗学思想,即将疾病依据所表现症状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小类,再制定与其相应的病名和治疗方法。从症状出发所得出的
825
0
0
0
《诸病源候论》论妇科癥瘕积聚
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又简称《诸病源候论》),在中医学文献中是一部最早的、颇有研究价值的病因病机学和临床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共50卷,约260000字,分病源67门,列证候1700多条,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神经精神各科。其中对于妇科学
1642
0
0
0
林钦甫治疗小儿夏季暑湿发热经验
暑湿发热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入夏之后,天暑地热,且暑多挟湿,人在其中,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留恋气分,胆火偏盛,内干脾胃,暑湿互结。小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之邪更易乘虚而入,导致发热。临床特点有:①高热(39度以上)朝轻暮重,寒少热多,或汗
562
0
0
0
治郁“药对”四则
青海省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张翼擅长郁病治疗,结合自己4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药物性味、功效之认识,每有独特见解,善用药对。兹将其治疗郁病常用药对的经验,简介如下。 柴胡与白芍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柴胡辛散,主入气分;白芍酸收,主入血分。柴胡疏泄肝气,和肝之用,白
714
0
0
0
夏季感冒三方
夏季因气候炎热,暑令当时,有兼多湿,加室外炎热,室内空调温度过低,又易感寒,所以这个时候柴胡桂枝汤证,藿香正气散证,三仁汤方证最为常见,常把此三方称之为“夏季感冒三方”甚是常用。1、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
1272
0
0
0
沈绍功:温胆汤的妙用
沈绍功先生讲温胆汤的妙用 温胆汤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温胆汤,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为安神方剂。后世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之方。至清《成方便
12130
0
0
0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这里要介绍的是一例溃疡性结肠炎验案。本病属难治病,患者10多年前初次发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年余方获控制,此后两度复发,均历经较长时间治疗才获缓解。此次来诊,采用乌梅丸合五苓散治疗,一两周即见改善,此后更进一步好转,两个月后诸症消失。本案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经方乌梅丸、五苓
878
0
0
0
暑天必备的藿香正气,该怎么用?
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算得上流传千古的名方了。不过,这一治暑经典方,也经常被误解,很多人以为暑天生病,直接用藿香正气就可以。实际上,藿香正气使用不当,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为加深印象,先看一下原方组成各药:藿香辛温,解表和中;苏叶、白芷,助之解
584
0
0
0
地肤子汤怎么用?
一、原文主治:下焦热结,小便赤黄不利,数起出少。二、组成地肤子三两,知母、黄芩、猪苓、瞿麦、枳实、升麻、通草、葵子、海藻各二两。三、用法:上十味为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大小便皆闭者加大黄三两。四、方解 ①升麻、黄芩味上焦热结对症药物,清水之上源,上源
952
0
0
0
论“痈疔百效丸”
痈疔百效丸,原名疔疮丸,或名巴豆二黄丸,余常用之,百发百中。推而用之于一切痈毒、疖肿,皆获奇效。余以其治疗之效既彰,而治痈之效,由余经验而得,乃改以今名---痈疔百效丸。疔疮丸原为清代医家卢成琰氏方,陈修园医书中亦予附载。方用巴豆(去皮膜)三钱,明雄黄三钱,生大黄三钱。
617
0
0
0
漫谈湿温治法
既不能辛散以发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湿温为难治之病。因湿被热蒸,热为湿遏,既不能辛散以发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唯有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以治之,于是提出湿温代表方剂三仁汤以作示范。岳美中老大夫说:“病蕴浊邪,非芬芳不能化,故以藿、朴、佩兰、青蒿为君,湿邪非淡渗通阳不能利小便,故
1202
0
0
0
蒲辅周:谈肺窍不利诸症
外感虽去、肺阳已伤的表现与治法感冒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鼻塞、流清涕。但症见鼻塞、流清涕不一定是感冒。若起病即清涕不断、鼻塞、喷嚏、头昏、头身痛,病在肺表,若治得法,可一解而愈,《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就是此意。如服解表药三、五日后,头身等外症已解,而鼻塞、流
1179
0
0
0
藿香正气散五个加减方的学与用
《温病条辨》的五个“加减正气散”,是笔者临床最常用之方,原因是,我是一个湿邪、湿病推崇者。提起五个“加减正气散”,一定会联想到《局方》的“藿香正气散”的主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障疟,遍身虚
6818
0
0
0
桑叶止夜汗偶中,白术通便秘功成
编者按:最早知道桑叶止汗之功是随赵师抄方时,他喜用桑叶配山萸肉治疗汗出之症,彼时大四,手头唯有《本草备要》,查桑叶一条时,书中也讲到了和尚服用桑叶治疗盗汗的故事,印象深刻。白术通便秘的经验也是魏老写出后被广泛应用临床,效果极佳。此文是魏龙骧老先生应用桑叶和白术的宝贵经验,愿与大家
766
0
0
0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