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2050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欧阳卫权:当归芍药散体质精讲
一、病案举例:痤疮我们来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这是一个痤疮的患者,通过四诊收集她的信息。通过问诊知道她痤疮反复2年,近1个月皮疹加重。通过望诊可以看到她面部的白头粉刺,暗红色丘疹,部分有脓疱、小结节,面部油腻。其他的都没有明显的不适。但是我们通过望诊同时可以看出她皮
6550
0
0
1
张仲景当归剂的证治特点
张仲景以当归命名的方剂见于《金匮要略》中,计有赤小豆当归散、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芍药散、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散和内补当归建中汤;见于《伤寒论》中的只有当归四逆汤一方。以上七张方子,从不同的病机、证候角度论述了当归这味药的治疗理论,明确了与当归相配伍的各药关系与特点,为后世医家运用
963
0
0
0
消食导滞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儿科临床中,因饮食积滞所致疾病者,在儿科病中占有很大比例。饮食积滞是儿科病中最为常见的基本证型之一,或独立存在,或兼夹出现。消食导滞法作为中医儿科常用内治法则之一,主要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之证以及积滞引起的其他病。呕吐之乳食积滞证呕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证,很多疾病都可以
906
0
0
0
白癜风,中医能治疗吗?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减少性疾病,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白癜”或“白驳风”相类似。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治疗的内外治法。以后医家的论述也多不胜举。如《诸病源候论》载“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圣济总
2878
0
0
0
刘渡舟:试论心悸的证治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
4710
0
0
0
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实质及经方发展史
三阴三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模式之一。《伤寒论》所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至今对其本质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代医家对此各有阐发,如有以经络立论的朱肱,以脏腑阐释的李时珍,以气化解释的张
2698
0
0
0
小儿病用经方效果不好时,可试试钱乙方
前言:前段时间,一个同学给我反馈,我开经方治疗的两个孩子发热,腹泻,效果不好,病人家长找到了他,他开的七味白术散,效果很好。因此,小编找到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钱乙方选用及体会作者/来春茂笔者习用《小儿药证直诀》 方,多年用于临床,效果确切。因此深刻体会到钱乙组方配
554
0
0
0
蔡长福:论寒热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一、要我说天下就两个病:一寒一热。别把中医看复杂了,当医生一定不能小题大做,舍近求远。伤寒论写的是什么?写的就是衣食保暖,就
834
0
0
0
倪海厦:论情绪焦虑
汉唐19号情绪焦虑不安(如同西医之镇静剂类)这个处方与70号不同,汉唐70号是因肾脏受损所引起的焦虑症,这汉唐19号是针对气血两虚所造成的 焦虑而设计的,人之气受肺管,人之血受心管,忧伤肺,而过喜伤心,现代人都吃西药造成心脏受伤, 因此这两个脏同时受到损害时,也会产生焦虑的.
7538
0
0
0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一剂见效
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黄芩10g,干姜6g,半夏(洗)12g,大枣5枚(擘),黄连3g,人参(或党参)10g。方剂来源:《金匮要略》经方大师胡希恕、刘渡舟、黄煌、大塚敬节(日)用它来治疗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症,一剂见效。以下内容摘自《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第1辑
5781
0
0
0
李可:小青龙汤应用
—1—小青龙汤的组成处方:桂枝(去皮),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各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见半夏注)用经方大剂治病,今人颇多疑虑。今一一破疑解惑,拨乱反正,以利临证应用。1、剂量换算。据1
3853
0
0
0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思考
过敏是越来越多,荨麻疹已经成为都市人的标配。谁要是是说自己不过敏,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城里人。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个感触,自己小时候,包括身边的小伙伴很少有过敏的,为什么到了城里就容易过敏,包括在城里生的第二代。我们先来用中医的观点分析分析荨麻疹的成因。荨麻疹发作的时候,一肿一
1137
0
0
0
以“大黄”为主复方的应用经验
01大黄与厚朴、枳实、芒硝合用,治急性热病阳明腑实证急性热病的病程中,出现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拒按,喘促、心中烦热,目不闭合,甚则出现谵语直视,循衣摸床。小便数或不利,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燥或老黄,甚则苔焦起刺,其脉多见沉实或滑数有力。以上皆因燥屎
1235
0
0
0
蒿芩清胆汤方证释义与临证心悟
蒿芩清胆汤源于《通俗伤寒论》,为清代俞根初之名著。俞根初,名肇源,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俞氏为临床实践家,著述不多,《通俗伤寒论》是其唯一的传世之作。此书自清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经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等数代校勘编修初订增补,今又连建伟三订,使其内容得到进一步阐发和
1472
0
0
0
哪一个经方对应“藿香正气水”?
《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
1282
0
0
0
“已病”“未病”议
摘要:探讨“已病”“未病”涉及的多个层面:一是文意,二是标准,三是未病与亚健康。文意问题涉及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界定;标准问题解决的是诊断、判断的依据,中西医学两个参照系的并存,使得“标准”不再是唯一,两个标准的碰撞不可回避:“未病”与“亚健康状态”的纠结,潜藏着中西标准
1259
0
0
0
名医名方
石恩骏:益气解毒汤
石恩骏,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组成:黄芪12克,炒白术12克,黄连3克,黄柏10克,金银花15克,厚朴10克,藿香6克,土茯苓15克。主治:多种气虚湿热证,如胁痛黄疸,小便涩痛,下痢里急,关节肿痛,疮疡,高热表情淡漠,湿热弥漫三焦,妇女白带多而
2082
0
0
0
陈雁黎:虚人解表建其中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胡希恕老师原话说:“虚人病表建其中,小柴胡汤中的参、草、姜、枣保胃气,存津液,扶正祛邪。姜枣必用为要,不能减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改为“虚人解表建其中”。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供参考。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一.有少阳病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四个主
2936
0
0
0
五苓散对大便的双向调节作用
一、用方心法五苓散为医圣张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本方的研究,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有无表证,只要辨证为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均可用本方加减。余在临床中发现,用五苓散治疗泄泻或便秘,具有很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1、温阳化气,健脾止泻
3047
0
0
0
久病、怪病皆可从瘀论治
颜德馨先生认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并详细地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何为瘀血表现,对临床辨证论治及认识血瘀一证有指导意义,快来学习一下! 01 疑难病证从瘀论治疑难病证大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邪正混乱,而其病机则均涉及气血。笔者根据疑难病证的病程缠绵,病因复杂
2913
0
0
0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