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黎:虚人解表建其中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胡希恕老师原话说:“虚人病表建其中,小柴胡汤中的参、草、姜、枣保胃气,存津液,扶正祛邪。姜枣必用为要,不能减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改为“虚人解表建其中”。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供参考。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一.有少阳病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个或症:“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证主之。”(96),还有欲眠睡(268),嗜卧(37、231),一共16个证和或证。方后还有七个随证加减法。二.又可治:太阳与少阳并病(171)、合病(172)。三.还可治坏病:“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103)“伤寒十三日不解……此本柴胡证……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104)“阳明中风,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231)“伤寒差以后,更发热”(39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或适来。”(143、144)“新产妇大便坚,呕不能食”(《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第二十一》)“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同上)④《伤寒论》小柴胡汤有18条经文,《金匮》有3条经文。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差后劳复病、产后病都有小柴胡汤的身影。
胡老讲:“来门诊看中医的患者,原始病很少,继发病和久病较多,大多原于失治和误治。失治者多“变证”,误治多“坏病”。“传经不拘日数,坏病不管病因”。“坏病”多在半表半里之少阳和厥阴。今日经多方治疗的慢性病,来看病时已无麻黄汤证和大青龙汤证,并且此二方证只能用一次。当汗不汗,其人烦躁。汗出之时,已不可“再发汗”。来诊者的承气汤证更少,便通之时,已不能“再下之”,只能“虚人解表建其中”。所以大多数慢性病都羁留在有广大胸腹腔诸多脏器的半表半里。临床可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后遗症、手术后综合症等多种慢性病的太阳病,已不是学生、工人、农民、军人等人群的太阳病,麻桂,青龙已无用武之地。慢性病患者的脏腑功能都很差,抗病能力低下,并且食饮多,活动少,和法可以大行其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230条讲小柴胡的作用机理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胡希恕老师讲小柴胡的功效是“保胃气,存津液,扶正祛邪。”用药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虚人解表建其中”。我作临床多年,有一张经常遭遇的小柴胡汤应用方: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即小柴胡原方加金银花,牛蒡子,荆芥或荆芥穗,淡豆豉。若有热或渴或苔腻者再加生石膏30至40克,加生石膏的机会比较多。仲景谓大枣即是好的红枣,好即大也,并不是现在嫁接后个头大的红枣。原来学院老师处方写小红枣,即为此意。
柴胡12-15g 黄芩10-15g 半夏10-12g 党参10g 炙甘草6g 鲜生姜三大片 大枣4到6枚 金银花12-15g 牛蒡子12-15g 荆芥或荆芥穗4-6g 淡豆豉10-12g 酌加生石膏30-40g
水煎18分钟左右,温服。遵桂枝汤服药法,服第一次药时,盖被出小汗,微微似汗出,服第二次药时不必取小汗。
注: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金银花的花蕾,产于山东的量大,产于河南的质佳,又称二花、双花。在两广及云南所产一种山银花,为同属不同种的植物的花蕾。金银花和山银花都含有绿原酸,但作为药用成分的木犀草苷,金银花的含量比较高,而山银花的含量则微乎其微,但山银花的价格只有金银花的一半。尚有多种植物的花蕾在部分地区使用,请留意。
【治疗范围】
除上述少阳病提纲三证及四个主证以外,还有“伤寒十三日不解”(104)“欲睡眠”(268)“嗜卧”(3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394)。临床我所见到的太阳少阳合病是:身体素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有慢性病,经常感冒,来诊时已错过“发表”的机会,或汗后表不解,或急性感冒后又重感,或用过抗生素后仍表不解,这些患者无典型的“四大主证”,而是:背部微冷,继而喷嚏,流清涕,全身痠楚,困乏无力,欲眠睡,嗜卧,胃口差不欲食,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还有感冒自己服药多日不愈,手术后感冒,月经期前后感冒,产后感冒,小儿脾胃虚弱感冒等,但无明显的咳嗽,二便正常。
胡老常合用的方剂:胡希恕老师强调:“盖疾病万变,人体各异,稍有出入,即非原方所宜。而善用方者,随病症之出入变化,宜加减者,则加减之,宜合方者,则合用之,乃可应变无穷而广其用也。据我所知,用原方的机会,反不如合方的机会为多,但不能远离本方方义。”故在临证时,小柴胡汤常随其兼证而合用一些方剂,列述如下。
① 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少阳证热多寒少,发热,口渴,苔黄腻而干者。
② 治腹胀,偏虚者,合厚姜半甘参汤;偏实者合半夏厚朴汤加橘枳姜汤。
③ 治胸脘痞闷有疾者,合小陷胸汤,亦名柴陷汤。
④ 血虚者合当归芍药散;血瘀者合桂枝茯苓丸。
⑤ 头痛吐涎沫合吴茱萸汤;眉棱骨痛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⑥ 治黄疸初起,合茵陈蒿汤。
⑦ 心中懊憹合栀子豉汤;小便不利大便溏合五苓散。
⑧ 阳明热盛者合白虎汤;兼表证者合桂枝汤。
⑨ 胃脘胀闷,停食腹痛者合枳实芍药散。
⑩ 血虚发热午后尤甚者合四物汤,有汗加地骨皮,无汗加丹皮,昼夜热不退者加黄连、栀子、贝母。
⑪ 咽痛咳痰不爽者加金银花、桔梗、贝母。
医案
1.陈慎吾89岁母亲感冒发烧案:1963年7月,陈慎吾老师在江西开全国中医会议,其89岁母亲突发感冒,孙志洁老师约我前诊,症见头晕且痛,胸胁逆满,心烦喜呕,但发热不寒,口干燥,脉数苔白,纯属温热证象,以柴胡汤证具,与小柴胡汤原方加生石膏一两半,服之,一付病愈。过十余日,因连进肉面食物,病复发,尤胜于初,大汗出,心烦躁,颇似虚脱景象,舌燥苔黄,脉弦细而数,再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连进二剂,又复痊愈。(详见《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116页)
2.胡老手记出诊病案:去年(1962年10月),我去四六六空军医院治一位四岁儿童,患儿患急性肺炎,用过麻杏石甘汤而病犹不解,大多适应小柴胡加生石膏治之。当时患儿已昏迷不醒,喘息气高,疾声如锯、状况急为险恶。该院认为急其危重,乃于晚九时派车接我前往会诊,问得治疗经过,先是西医治疗,嗣后重笃,西医用药我无法测知。后请中医治疗,服用麻杏石甘汤后,病情反而增剧。我详审患儿,唇焦欲破,面色枯燥,脉细数。因与该院中医大夫有师生之谊,乃真言相告日:热已内陷,津液大伤,麻杏石甘汤最为宜禁,即予小柴胡汤原方用量一剂,加入生膏二两(约60g)同煎,只煎煮一次。嘱以小匙频频灌之,一天一夜服尽全药为度。次日晚上该院大夫来告,患儿喘息大减,痰声消退,神识恢复,已能少进欲食,嗣后复与前方一剂,嘱二日内喂尽,遂获全活。
3.小儿感冒发烧案:2016年腊月二十九日,住同一小区的雒家,其姐住阜康市,离我们80公里。姐姐的小孙女一岁半,已发冷发热二天,已经点过抗生素无效。老雒急来我家求治,通电话得知,孙女有往来寒热,发烧时39.8℃,汗出后仍有38℃,时有恶心,纳食很少,不咳嗽,二便调,与小柴胡汤二剂,一剂烧退,二剂而愈。处方:柴胡6g,黄芩6g,法半夏3g,党参4.5g,炙甘草3g,荆芥穗3g,淡豆豉5g,鲜姜二片,红枣三枚切开,水煎15分钟,取汁200ml,日内分三次口服,药汁置室温,若药汁热易吐。
4.感冒发烧抽搐案:2018年5月30日上午门诊,阿拉法,男,四岁11个月,维吾尔族。其母含泪而诉:孩子自年初至今,反复发烧抽风,五个月内已住院四次,每次发烧39.5℃或40℃时,手足四肢发凉,随即面色灰青,咬牙很紧,两眼发直,抽搐数秒或十多秒钟,真吓死我了,住院打针,汗出烧退。第四次住院小儿科,说是咽峡炎,但化验检查均属正常。昨晚深夜,先发冷后发烧至39℃,因害怕抽风,夜里3点来本院急诊科观察,血常规正常,肌注柴胡注射液一次出汗后烧退至38℃,早上我刚上班,即来求诊:患儿人瘦面黄,精神很差,有轻微恶心不想吃,不咳嗽,脉浮细数,素有便秘史,已二日未大便,尿少,我建议收住院治疗,其母说才出院几天。于是给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加生石膏,及王氏保赤丸。
柴胡6g 党参6g 法半夏3g 黄芩6g
炙甘草3g 金银花8g 牛蒡子6g 荆芥穗3g
淡豆豉6g 鲜生姜三片红小枣四枚切 三剂
嘱:楼下有水,先服王氏保赤丸30丸,便通即停药。汤剂:每剂煎2次,每次水煎18分钟,混合,分三次口服,服第一次时,遵桂枝汤法,盖被,大人看着等待有小汗出。
6月2日复诊,患儿当日便通,服中药后有小汗出,至今已三日,未再发烧,进食尚可。又给上方五剂,嘱连服三剂,留下二剂,等有感冒时服之。
注:时过已三个月,学生打电话回访。答:孩子很好,再没有感冒发烧,全家甚喜。
5.经期感冒案:杨某某,女 27岁 汉 阿拉山口市工作。三年来每到月经期必有感冒。症见全身痠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恶心,困乏嗜卧,微热口渴,有轻微咳嗽无痰。月经量少色淡、并有痛经,经前双乳房胀痛。曾去多家医院诊治,服中西药及抗生素输液治疗,均无效果,花钱受罪,影响上班,深感苦恼,经朋友介绍,乘车600公里,于2017年2月1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症状如上所述,苔白脉弦,饮食二便正常,与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再加生石膏
柴胡12g 党参10g 半夏12g 黄芩12g
炙甘草6g 金银花15g 牛蒡子15g 荆芥穗6g
淡豆豉10g 生石膏40g 贝母6g
自备鲜姜三大片,小红枣六枚 10剂 水煎服。
桂枝茯苓丸每次9丸,每日2次,每次月经前十天开始服药,经来停药。
2018年9月12日,患者托人来门诊取药。得知,患者上次看病后,回去坚持按时服药,经期感冒及痛经没有复发。近日因工作劳累,加班熬夜,天气骤凉,经期感冒又复发,诸证如前,还说喷嚏鼻塞比较明显,仍予上方加薄荷6克 10剂 水煎服。
6.哮喘案:陈某某,男,59岁,昌吉市人,患哮喘病十多年,服中西药无效,病情不能缓解。2015年秋,经昌吉州医院,乌市新疆医学院附院,做各项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左下肺肺大泡肺不张,建议做左下肺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不同意做手术,前来就诊。症见喘重咳轻,气急气短,面紫唇绀,汗多,手汗特别多,口干口渴能饮,必须随身带上水杯,饮食二便正常。初诊时,他在诊室门外,我在屋内能听见他的喘息,似喉中水鸡声,他坐下后仍可看到他张口抬肩的呼吸,有泡沫痰量不多,气短汗出,晚上有时不能平卧。予射干麻黄汤加金银花 贝母。连服10多剂后,咳喘减轻,但头痛汗多,口干口渴,口苦苔腻均加重,改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 杏仁 银花 贝母等,又服10多剂,口干口苦,口渴苔腻减轻,但咳喘加重。仔细询问病情后得知,每次犯病时原于汗多,汗多就有感冒,后背发冷,全身痠困无力,紧接着哮喘发作,于是给小柴胡银牛荆豆汤方加生石膏 贝母 七剂,并嘱设法在家中小剂量吸氧,每次1-1.5小时,每日早晚各吸一次。
近一年来,患者经常来门诊,要求索取上方14剂,还不叫我修改处方,稍觉要有感冒时,即服此方三剂,感冒即愈,哮喘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的症状明显减轻。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当你门诊看病处方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很难处方,你要想到小柴胡。看儿科病时,若用过抗生素后,病仍不见好,你要想到小柴胡。
一、柴胡解
柴胡:《本经》称茈胡,又名地熏。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及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南柴胡”。前者产于北方,主根坚硬,后者产于南方,主根软(又称软柴胡)。二者功效大致相同,北柴胡药力稍大于南柴胡。
【性味】
味苦(微苦),气辛(微辛),性微寒(偏寒凉),质地润。
【文献】
《五十二病方》:有单味柴胡煎服治头痛的记载。
《本经》:“味苦平,主心腹,去胃肠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别录》:“除大肠停积”
《药性论》:“消食”
【临床应用】
1.《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伤寒论》中,仲景出方证不谈药性,只讲“有柴胡证”(101)、“柴胡证仍在者”(103)、“此本柴胡证”(104),均指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说明柴胡专为少阳病而设。柴胡在《伤寒》入7方次,《金匮》入7方次。最大用量为半斤(小柴胡汤),最小用量为二两十六铢(柴胡加芒硝汤)。
今日,阳、实、热的少阳病,为广大胸腹腔的常见病、多发病。只要辨证正确,大、小柴胡汤,柴胡姜桂汤,四逆散,四大方证为临床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剂。仲景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劳复病皆出示了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方用药总量为342.7克,柴胡占125克。以上足以说明,柴胡的应用范围很广。
2.柴胡注射液的肌注或静点,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多年,退烧作用迅速可靠。鱼腥草注射液出现问题之后,柴胡注射液勇挑重担,退烧时首选,全国用量颇大。证明柴胡药性安全,副作用极小。
3.清·吴鞠通出于门户之见,在《温病条例》卷四“本论起银翘散论”一文中说:“本论不载(柴胡)者,世俗多忘以柴胡通治四时杂感,故不欲相混,恐致伤寒温病界限不清耳”。只谈病名,不论证候,就将柴胡开除。
明·李挺《医学入门》讲柴胡:“元气下绝及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柴胡味药气升,主阳气下陷,……阴虚火炎气升者禁用。”
此二说均源于“李东垣升举阳气说”,强调柴胡气辛有升举阳气的一面,但柴胡毕竟不是辛热,只是微辛。《本经》《高校教材》《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均没有提及柴胡气“辛”,而是“苦,微寒”。突出“李东垣升举阳气说”就限制了柴胡的功效,进而影响到仲景“方证辨证”的临床应用。使医者不敢放手使用柴胡,更不用说加大柴胡用量了。
【现代研究】
临床实践证明,柴胡或柴胡汤并非只适用于少阳病。二版《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所载: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柴胡的药理作用有:①解热;②镇静镇痛;③抗炎;④抗病原体—特别是流感病毒;⑤保肝利胆;⑥降血压,减心率;⑦升血糖、促肠动;⑧毒性极小。
二、石膏解
石膏在《伤寒》入7方次,《金匮》入13方次。最大剂量为1斤(白虎汤),最小剂量为二分(竹皮大丸)。
仲景有17个方证运用石膏,临床常用者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越婢加白术汤、厚朴麻黄汤、竹叶石膏汤等。
《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生山谷。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于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高校教材谓性大寒,味辛、甘。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本品为单斜晶系矿物,纤维状石膏。成分为含水硫酸钙,不得少于95%。此外还含有无机物、有机物、硫化物,因产地不同而含量有差别。
胡希恕常用的加石膏方证有小柴胡加石膏汤、大柴胡加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甘草泻心汤加石膏、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桑菊饮加石膏、银翘散加石膏等。
【用量及煎服法】
用量: 15-60克,大剂量可以至100克。由于难溶于水,细粉无须先煎,
粗粉可先煎。一般汤剂,煎药用水量为500ml,石膏用量为20-25克时,即达到最大煎出量。若增大石膏用量,则煎出量不再增加。(张斌铭石 膏用量总煎出物实验《山东中医药杂志》1989.8 (6) )
【有关石膏大寒的争议】
1.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霖字师愚,治瘟疫独树一帜,著《疫疹一得》。当时瘟疫流行,众医无策,余霖创清瘟败毒饮,应手而痊。据记载:乾隆癸丑(1793年) 春夏间,京城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 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京城一医(即余霖),以重剂石膏治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2.近代医家张锡纯,师古不泥,衷中参西。认定《神农本草经》谓石膏性微寒,可为千古定论。并据仲景竹皮大丸治妇人产后病为证,认为其性纯良。其平生喜用石膏、善用石膏,用石膏治愈疑难重症颇多,屡建其功,对后世影响很大。《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药物部分共选药79味,石膏居众药之首,且占据14页篇幅。盛赞石膏有透表解肌之大功,非同一般多认石膏专清胃热之大寒。
3.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一文中讲: "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往往在温病初起即投之,以清其伏热。一般皆认为其性大寒,实则石膏之性是凉而微寒。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奈何今之医者不究其药性,误信为大寒而不敢用,畏之如虎。如此谬误流传,习而不察其弊,乃余所大惑而不解也。”孔伯华临证,常以石膏配桑菊、银翘等轻清宣泄;配芩、连、栀子等清涤里热;配通草、滑石等消渗利湿;配藿香、薄荷以芳香透表。
4.高校教材《中药鉴定学》及卫生部编《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八八年版,均谓石膏性大寒,味辛、甘。
5.胡希恕讲:石膏性非大寒,而是微寒,兼见味辛。《本经》 治”产乳金创”,《金匮》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呃逆。"产妇能用,何谓大寒。石膏辛味,辛可除湿消肿,越婢汤为证。湿热所致口舌溃疡苔腻,非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莫属,舌苔厚腻结实不论黄白,或白腻干苦或白腻而光皆可用之。石膏属矿物,性寒又沉降,品滞碍胃,宜,佐以养胃之品,如白虎汤用甘草、粳米或加人参。石膏的溶解度较草木药物之品相差悬殊,故用量要大,一般用1-2两,重剂须用4-5两。尤宜生用,煅则质变有害。石膏有解热、止汗、解渴、消肿、破结、止痛之作用。常用于眩晕、昏迷、口疮、口臭、皮肤瘙
痒、降血压,祛痰涎粘稠等。
6.2003年北京地区非典中医治疗方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推荐):按中医辨证原则,因地制宜,随证加减。(按:均重用生石膏 )
疑似病例治疗方案
主症:发热,头痛,周身疼痛,有汗或无汗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透邪
方药:金银花15g 连翘12g 蒲公英25g 牛蒡子10g 葛根15g 青蒿15g 生石膏30g 苏叶10g 荆芥10g 薄荷6g 佩兰10g 芦根15g,水煎服
非典型病例以高热为主者
主症:发热,干咳,头痛,周身酸痛,乏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表,疏风宣肺
方药:炙麻黄5g 杏仁12g 生石膏45g 知母10g 炙甘草6g 银花15g 连翘12g 炒栀子12g 黄芩12g 苏叶10g 茵陈15g 葛根15g,水煎服
小结:《本经》谓石膏,味辛在前,微寒列后。石膏本无毒,教材硬要突出其性大寒,令今之医者误信为其大寒,就束手不敢用之。但,如此质优价廉,处处皆有,用广效速之上品,无法发挥应有之作用,实在可惜。本文据名家所言,可以看到,石膏不仅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教材),还有善治瘟疫,透表解肌,退烧止汗,清热除湿之良效,可放手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