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981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中成药治房劳咳嗽
房劳咳嗽多见于不注意节制性欲之男子。由于恣情纵欲,性生活无度,肾精耗损,以致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后发生伤风咳嗽。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介绍于下,供读者参考。肺燥房劳型:患者表现为咳嗽长期不愈,身体消瘦,干咳无痰,牵引胸胁部疼痛,声音嘶哑,鼻燥咽干,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弦细。治宜滋
414
0
0
0
治风寒咳嗽三方
方一:紫苏、杏仁、生姜、红糖各10克。将紫苏与杏仁捣成泥,生姜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2~3次饮用。本方散风寒,止咳嗽,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有效。方二:苦杏仁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上药打碎后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可加少
773
0
0
0
斑蝥治病验方
神经性皮炎:斑蝥l0克,生半夏10克,狼毒l0克,浸入70%酒精100毫升中,7天后取浸液涂患处。涂药后数小时,局部即发生水疱,用针刺破,敷料包扎,3~4天后即结痂脱落而愈。斑秃:取斑蝥40只,川芎20克,白芷、骨碎补各15克,生姜5片,浸于95%酒精500毫升内。3天后用棉棒
563
0
0
0
夏季治五更泻效果好
□ 曹元成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在腹泻的众多类型中,五更泻是一种有着独特发病时间的泄泻,因常见于五更时分故而得名,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症之一,多复发于受寒饮冷后的次日清晨。病人发病多在黎明之时,肚脐周围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这类腹泻往往积年累月,给病人带来很大烦恼。夏季正
374
0
0
0
酸枣仁汤治失眠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酸枣仁汤是东汉张仲景创制的名方,是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方由酸枣仁18克、甘草6克、知母12克、茯苓6克、川芎6克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之功,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临床可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
1658
0
0
0
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组成】升麻300克,芍药300克,炙甘草300克,葛根450克。【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
1030
0
0
0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泻下剂寒下【组成】大黄(酒洗,12克)厚朴(去皮,炙,6克)枳实(炙,9克)【功效】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2738
0
0
0
小建中汤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854
0
0
0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
809
0
0
0
漫谈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疠之气而引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所谓“疫疠之气”,又称毒气、戾气或杂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疫病之气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与久旱、酷
560
0
0
0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出处】《伤寒论》【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葛根(12克)【功效】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891
0
0
0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分类】解表剂辛凉解表【组成】升麻(300克)芍药(300克)炙甘草(300克)葛根(450克)【功效】解肌透疹。【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829
0
0
0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葛根汤证解读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解读:太阳病者何也? 少阴虚寒心肾不得气化,太阳化源无根,阳气不达肩背,太阳不开,营气素虚,腠理不坚,故无汗、恶风。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葛根引阳气上达肩背,以麻黄开太阳之玄府。。葛根汤方葛
466
0
0
0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为功,临床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近年来,笔者用此方治疗气虚发热5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药物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升麻6克,当归10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肢体酸痛加桂枝,汗出不止加牡蛎,
531
0
0
0
泻下药和方剂
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根据病情轻重,泻下作
458
0
0
0
清热药和方剂
清热药和方剂[br]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br]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br]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
1015
0
0
0
桃花汤治痢疾便血
〖方源〗《伤寒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斤〖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方歌〗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472
0
0
0
中医常用除痰方剂
◎方名:二陈汤(除痰之剂)总结:溼痰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主治:治一切痰饮为病,欬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加减:1.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
3497
0
0
0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有峻下热结之功。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二证为主者,有轻下热结之功。
825
0
0
0
四神丸调治“五更泻”
“五更泻”,又叫鸡鸣泻、晨泻、肾泻。顾名思义,“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病人腹痛肠鸣泻泄,泻后则安,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夹有不消化之物,无黏液,无脓血,大便常规化验并无异常,冷天加重。“五更泻”多见于中老年人。[br]中医认为,“五更泻”主要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人到老年
1088
0
0
0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