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981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学中医有哪些书可以入门
“中医入门可以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黄帝内经》《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等,还可以熟读《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书,一般公认第五版教材比较好,也可以参照现在的中医院校教材。网上有公开课视频可以参考。无论是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还是在
507
0
0
0
中医书籍都有哪些入门
推荐《周易》,《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思考中医》,《伤寒论讲义》,《伤寒论》,《金匮要略》,《道德经》,《千金方》。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
901
0
0
0
中医基础知识课堂:气的六大功能,你了解几个?
早期的原始人类由于对自然力量不了解,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神秘感,认为存在着一种支配世界万物的超自然力量,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苍茫的天际;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有形的物体。通过古代先贤们不断地对自然现象的探索
1268
0
0
1
中医十问歌诀怎么理解
中医上的十问歌是中医诊断学里“四诊”中“问诊”的内容,主要有十问,所以叫十门歌。具体内容是:问诊即医家通过对病人及病人亲属等进行询问,从而全面了解病人疾病起始、发展,特别是现状等相关情况,以判明疾病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方法。明代张景岳通过《景岳全书》将它归结为十问。
3367
0
0
1
自学中医入门初步应该注意的几点
就是学院派的中医,他的中医基础呢,会进行一个事情,就是叫什么呢?叫唯物主义化。如果我们学过政治学啊,政治学就会讲上层建筑,然后讲人们的意识形态等等这些东西。意识形态呢,其实它就是指的哲学对于这一块的一个指导。因为从形而下的东西到形而上的东西,它一定是有一个统领的,一定是上
419
0
0
1
中医小知识100条
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
652
0
0
1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生理联系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化生、贮藏功能,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中医五脏不局限于解剖概念。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6366
0
0
1
中医入门:内科病证治法与方剂歌
内科证治歌1、感冒感冒风邪外侵,风寒风热分清,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疼,风寒轻证葱豉,荆防败毒重证,风热辛凉银翘,秋季燥咳桑杏。表寒里热兼挟,麻杏石甘汤灵,阳虚参附再造,气虚参苏为饮,血虚葱白七味,加减葳蕤虚阴。暑热每多兼湿,新加香茄为饮。2、内伤发热
648
0
0
1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中医根据内脏的性质和作用分为五个脏、六个腑,又把另外一部分成为奇恒之腑和传化之府。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脏和腑均为内脏,其区别是: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凡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功能的脏器,均归
1525
0
0
0
中医入门200条术语大全,学会你也是行内人
中医有很多名词术语,往往比较拗口生涩,初入中医之门,容易令人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我们集中整理了中医比较常见的名词术语,加以解释,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讲,不无裨益。 200条中医术语解释大全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2.流注:是毒邪流走
327
0
0
0
胡希恕讲伤寒
胡希恕讲伤寒(42):表证与外证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其实就是表证了,这为什么搁个未解呢?这就说明这个太阳病,依法服完麻黄汤,如果这个表还没解,脉浮弱者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这个外证和表证是两码事,在他这个书上,表证只是不得汗出,在体表那里。麻黄汤的表不解常说表
1724
0
0
0
何绍奇:理中汤的两种加味法
理中丸及汤的加减法中,本有“腹满(阳虚寒凝),去术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证其当属“四逆辈”。正是由于如此,后世才移用此方作为太阴病主方。理中汤的加味方很多,在我用理中汤的经验中,有一热一寒的两味药的加入最为重要。 一、理中汤加附子这就是理中汤与四逆汤的合方。
1696
0
0
0
李士懋:如何建立以“脉”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法
古云:“中医难,难在识证”。而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笔者在学习中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临床中,常碰到一些疗效差,甚至久治不愈的病人,心中茫然不知所措,甚感愧疚,辨证论治水平不高,所
1376
0
0
0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疑难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方为: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片上
2674
0
0
0
茯苓四逆汤治疗心衰疗效好
《伤寒论》原文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处方组成: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注:此处一两约等于现代14克,另有观点认为是15.6克,临床当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于古法。茯苓四逆汤主要由制附子、人参、干姜
2820
0
0
0
黄煌: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经验
1减肥这是我的病案。病人五十多岁,主诉是减肥后身体不舒服,受凉即腹泻,腰背不适,睡觉时必须侧卧,眠差。检查结果: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糖接近临界值,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心肌缺血,舌头暗淡胖大,伴有脂肪肝。家族史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病人的要求是调理体质。临床上有
13120
0
0
0
麦门冬汤一剂而愈小儿干咳无痰
小女,6岁。大概七八天前,开始干咳无痰,以为天气太热,没太在意,让女儿多喝水。但是病情日进,尤以夜间、中午为重,不得卧,咳声连连,实在心疼。借鉴去年治疗经验(也是干咳无痰,投以沙参麦冬汤一剂而愈),处沙参麦门冬汤一剂。夜安睡。以为对症可好。续服。午间旧证依然。改投桑杏汤。服后症状
1166
0
0
0
经方治重症 药量须适来源
俗话说:“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药量”。在使用经方时,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是提升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危重疑难病症的辨治,应用经方时,药物的剂量一定要与病证相合,当重则重,否则,难以取得明显疗效。特别是对于峻药,更应当认证准确,胸有定
526
0
0
0
《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有什么关系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二经,书中六经之名就是出于《内经·热论》,但在理论上又有进一步发展。它借用古代六经名词,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到外感热性病的辨证中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辨证体系。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他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
1506
0
0
0
胡希恕讲伤寒
胡希恕讲伤寒(40):小青龙汤方证的临床要点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
3639
0
0
0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