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185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用好射干麻黄汤要注意这几点
临床所见的射干麻黄汤证极少是单纯典型的风寒证、风热证,或兼杂他证或由于个人体质等影响向他证转化。因此,郑教授指出,重视兼证的出现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比如喉咙疼较重者,可加重楼以清热止痛;喉咙痒者,西医学考虑为气道高敏反应,可加苦参、白鲜皮以祛风止痒、抑制过敏反应
5721
0
0
0
发热就一定要清热吗?
表阳证的发热,是正邪交争于表,阳气郁遏不达所致,虽有发热,并非热证,因此也不能用清热的办法去治疗,怎么治疗?用辛温的麻黄汤发汗解表,可以汗出热退。正如内经所谓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所以表阳证太阳病的发热,不能清热,而是用辛温的方法去治疗。
1471
0
0
0
胡希恕先生常用防己黄芪汤治疗肾炎水肿等疾病
冯世纶教授认为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均主水气浮肿,但因本方无桂枝,故不治水气肉瞤,方中白术、生姜、大枣、增量黄芪,则治胃虚于里而气更不足与外,当属太阳太阴合病的表虚证。
6029
0
0
0
冯世纶教授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精神类疾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主治疾病,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与把握。首先,经文明确提到烦惊、谵语的临床表现,提示适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病症需要具备或伴随精神神经症状;其次,从药物功效来看,方中龙骨、牡蛎固精敛汗、镇静安神,主治自汗盗汗、心悸怔忡、脐腹悸动、失眠多梦、心烦躁动、恐惧、惊狂等症
4938
0
0
0
黄煌讲更年方、三黄四逆汤
三黄四逆汤系泻心汤与四逆汤的合方,寒体热病方,具有清上温下的功效。适用于以烦躁、出血、心下痞、口疮而腹泻、精神萎靡、舌淡、脉弱为特征的患者,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制附片10g,干姜10g,炙甘草5g。以水8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3751
0
0
0
胡希恕先生讲古方何以治今病
中医说的这个“伤寒”,不局限于伤感外寒,它是广义的,凡是这样热病之属,都叫伤寒,是拿出这么一种病,而用《汤液经》各个方剂,征引很多。中医它是通过实验来的,一切的方法规律,一律像王叔和所说的这个是“真方,有神验者”,有神效者。都是通过实践的结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
503
0
0
0
国医大师刘尚义讲解十枣汤
十枣汤中医主治悬饮、支饮、水肿,症见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滑数,属于实证者。西医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方
2365
0
0
0
详解《伤寒论》栀子汤类方证
栀子生姜豉汤【组成】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生姜五两。【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止呕逆之生姜,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呕逆者。【解读】本方证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4173
0
0
0
小儿大便前干后稀的思考
现在的小儿,特别是有大便前硬后溏的小儿,大多都有晚上进食过多或喝夜奶的习惯。晚上吃得过多,晚上脾胃本应该休息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消化工作,新陈代谢旺盛,产热增加,就容易出现盗汗,睡眠翻动不安等症状,最重要的是容易踢被子,然后导致腹部受寒,引起“胃中冷”。
1225
0
0
0
对“引火归源”法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的探讨
头痛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病理变化亦很复杂,但头为诸阳之会。主一身之阳的督脉又上达巅顶,其支脉络于肾。故肾脏的阴阳失调,尤能引起头痛。若肾阳衰微,阴寒过盛,逼阳上越,即命门虚火上冲于脑而引起头痛。陈修园《时方妙用》载:“肾虚头痛,诸药不效,宜加味左归饮,如命门火衰者用八味汤”。
1407
1
0
1
“抓主证”是用经方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巨著,它总结了六经病证的基本规律,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对于每一经病证以及每一个方证都厘定出了主证、兼证、变证及夹杂证的层次,为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424
0
0
0
经方”配“时方”运用经验
小青龙汤堪称治疗内有水饮的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于寒证者最有效的处方。使用本方,辨证关键,是咳痰清稀,如泡沫状,咽喉不红,这是“肺有寒饮”最重要的体征。如见咳痰清稀,或干咳无痰,咽中搔痒,咽喉不红,舌淡口不渴者,多是寒邪闭塞于内,不论时日多久,仍须用小青龙汤大力宣发。
1042
0
0
0
胡希恕、冯世纶两位经方大师治疗癫痫的经验
癫痫,临床中若仅伴有口干口苦、心烦、头晕、胸闷、纳差、耳鸣等上热之症,此为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则有小柴胡汤方证、四逆散方证等之机会;若同时见到四逆、乏力、胃胀、尿频、大便溏或干等下寒症状,则为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则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等之机会
3240
0
0
1
探寻奇恒病之热入血室的辨治思路
“妇人热入血室之所以用小柴胡汤,并非全因肝失疏泄、少阳不和,亦当考虑女子胞为奇恒之腑,体用之特异,不可妄行汗下也”。
947
0
0
0
吴茱萸类方的妙用探讨及临证应用
“呕而胸闷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你看少阴病也可以治啊,阳明的虚寒也可以呀,阳明病也可以治啊,对不对?阳明病多啥?胃家实是也。那么有没有虚寒呢,虚寒就要从太阴来论治。
2831
0
0
0
五脏、六气、经脉体系概述
从六经角度去认识人,太阳是阳气外开之象,阳明为阳气内阖之象,少阳为枢,是开阖之间的轴,三阴亦然,也有开阖枢。那么也可以按经脉分手足经,比如足厥阴为肝、手厥阴为心包,一个能藏血,一个能藏包络之火,有所不同,其他的比如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等,也可以分别变化。
1743
0
0
0
浅谈治疗痹证的经验
关节痛的常用治法是:疏散外邪,宣通经络,根据具体证候具体施治。治疗痹证除内服药外,膏药、针灸、火罐等均有良效,尤其是针灸最为简便有效。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应选择使用或配合使用。
1001
0
0
0
冯世纶教授应用肾着汤的经验
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茯苓、白术并用,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自利。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重用干姜,伍茯苓、白术更治湿痹,因此,该方治肾着之腰以下冷痛,故古代称该方为肾着汤。
7321
0
0
0
经方六经辨治痹证体会
太阳太阴合病:多表现为疾病初起,以身体肌肉关节项背酸沉痛为主,可见恶寒发热,局部肿胀疼痛,舌苔腻或润滑,脉浮或沉或紧或弦等。如麻黄加术汤、葛根加术汤、桂枝新加汤、当归四逆汤、防己黄芪汤等。
2610
1
0
1
水证的彻底讲解
某生治一白姓妇,患梅核气,经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已三进而丝毫无效,乃转余诊。切其脉弦,视其舌苔则水滑欲滴。余辨为水气上冲,咽喉被水寒所痹塞而非痰气之证。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朮 1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咽喉通利,病已愈矣。
2173
0
0
0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