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尚义讲解十枣汤

【出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芫花(熬)、甘遂、大戟。

【功用】

攻逐水饮。

【主治】

中医主治悬饮、支饮、水肿,症见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滑数,属于实证者。西医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方。

【方解】

本方用于太阳中风,证属痰饮停滞,水湿泛溢者。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三药合用,逐水之力甚强,可治全身上下水结病证。属于相须配伍,增强攻逐全身上下内外之水饮,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纷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本方不仅药物配伍有重要意义,方后指出用药剂量应因人体质强弱而异,在服药时间上宜“平旦服”,因此时为肺经气血流注时间,且空腹药力容易吸收,更有利于药力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国医经验

本方证多由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治疗以攻逐水饮为主。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刘老临证时对于大量胸腹水、正气不弱者,以甘遂单药冲服攻逐水饮,甘遂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宜久服,运用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在服药得快利后,食糜粥护养胃气。痰饮水湿之邪乃阴寒之物,得温阳之气则易解,得寒凉之气则易结。临证根据舌脉特点适当配伍辛温利尿之品可取得不错的疗效。刘老治疗肿瘤时常用含鳖甲、莪术的药物配伍组方,此二者为消积聚癥瘕之要药。再加冬凌草、猫爪草,四药合用,君臣分明,相使有规,具消、清、补三法。

医案举隅

初诊:邹某,女,59岁,退休,2016年12月初诊。

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无腹痛,无发热、寒战,无里急后重,无意识障碍等症,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肝占位并腹腔积液”,未行手术及放化疗,出院后自行服用中药治疗。现患者再次出现腹胀,乏力等症,今为求中医治疗就诊。

症状表现为上腹部胀闷不适,胸胁作痛,干呕短气,头痛目眩,纳眠差,二便少。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为“鼓胀”,治以温阳利水,化瘀消癥为法,拟方如下:

醋鳖甲20g(先煎),莪术10g,刘寄奴20g,川芎10g,草豆蔻10g,白附片10g(先煎),冬凌草20g,猫爪草20g,醋甘遂5g(另包)。

二诊:1个月后复诊,胁痛较前缓解,仍有腹胀,继以利水消肿为法,增强清热之功,拟方如下:

醋鳖甲20g(先煎),醋莪术10g,金钱草20g,田基黄20g,川芎10g,山银花20g,冬凌草20g,猫爪草20g,醋甘遂5g(另包)。

三诊:3个月后复诊,药后诸症缓解。

按语

肝癌病因有虚、痰、瘀、毒、郁,“久病不愈,非痰则瘀”。此次就诊时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水停胸胁,气机阻滞,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饮为阴邪,随气流动,停留心下,气结于中,气机失调,故腹胀,干呕短气;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细。综观症、舌、脉,本病当辨为鼓胀之气滞血瘀,饮停胸胁证,病位在肝,涉及脾胃,病性为虚实夹杂。甘遂善行经隧水湿,附片温阳逐寒利水,且能破癥瘕积聚。川芎活血定痛,草豆蔻利湿和胃。全方药简力专,疗效显著。

作者:唐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