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582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耳鸣辨证论治
耳鸣,是指单侧或两侧耳内鸣响,其声如蝉噪,或如水激,或如钟鼓之声等听觉异常而言。此症的发生,常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病变有关,尤其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耳为肾之外窍,如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即可产生耳鸣。《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但亦有肝胆气火上逆,或脾胃痰火上升
3375
0
0
0
祝谌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当时称之为“消渴”病。在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说消渴病“每发小便至甜”,这个发现比英国发现糖尿病早几百年。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历代医家都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中说“其病多发痈疽”。《河间六书》中说:消渴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宋代以后又把消渴
2718
0
0
0
国医大师朱良春四方治泌尿系结石
朱良春老师治疗泌尿系结石首辨虚实,燮理阴阳,其特色乃汲取古方之严谨,经验方之灵活,民间单验方之特效,把古方、经验方、单方、草药熔为一炉。且注重“临时制宜,随症加减”,如自拟“通淋化石汤”治尿石实症,“增水益气排石汤”治尿石气阴两虚症,“济生肾气三金汤”治疗尿石肾阳虚衰症,
601
0
0
0
漫谈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
中风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对于本病的认识和治疗,历代名贤各有建树,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今就个人所学和临床体会,浅述如下。 张景岳说:“凡诊诸病,必先正其名”。
2101
1
0
1
程门雪:用药酌宣肃清润,治肺审寒热虚实
老年咳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初发时先治邪实;病久要治其体虚。初发时属寒者多,应当用温开法(有热者可兼用清凉);病久常属寒郁化热,治法上应当温清并用。此病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寒则重,故应以温开法治之,春夏季节发病者,则以寒郁化热为多,可在温化中兼用清凉的治法。小青
653
0
0
0
血府逐瘀汤如何使用?
一个清朝的武举人,号称三大怪医之一,叫王清任,他写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书写的非常生动简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废话。王清任开创了中医对血瘀的认识。同时他也是一个谦虚务实的医家,他在书里写:“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在王清任的方子里,用的最多效果最好的,就是血府
1282
0
0
1
常见病分型治疗
梁宏正分期论治癫痫经验
癫痫属中医学“痫证”范畴,历代有“风痫”“痰痫”“惊痫”等分类名称。病机为肾不足则水不涵木,木动则生风,风动则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痰并于心则为癫痫。痫病的发生虽与心肝脾肾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尤以小儿痫证更是如此。原因是痰既为痫证的病因,又是病理产物。
2420
0
0
0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偏瘫的名家应用经验
在治疗中风时,按“左瘫右痪”立论,“左瘫”多采用益气活血法,最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为补气药应重用,一般至少用30g,多可用到120g,“右痪”是根据气化学说,肺气不足为痰涎所侵袭,因此用涤痰的方法,如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温胆汤、金水六君煎、加味二陈汤等。
790
0
0
0
学习费伯雄先生从调营着手治肝病
费氏基于对营血在人体生理活动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将调营一法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如中风、痿证、痹证、肝胃气痛、眩晕、肝风内动、呕吐、便秘、癃闭、月经不调、外伤、目疾,以及小儿解颅、龟背等病症。
515
0
0
0
名家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经验
沈宝藩经验沈师指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必须是该疾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有气阳虚、瘀阻脉络之证时方可使用。沈师再三强调此方无论治疗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必须是在恢复期,待阳亢风动已平,确属气虚血瘀证候方可使用。急性期乃属禁忌,因为此方黄芪量大用之有
511
0
0
0
叶天士治络法的临床应用
治络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独特的治疗手法之一。在《临证指南医案》及《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载有叶氏治络病医案三百余例,乃后世学者整理而成。叶氏治络法之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内经》云:“经络皆统血”。《难经·二十二难》云:“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
660
0
0
0
久病多瘀、怪病多痰、难病多毒、疑病多郁
久病多瘀因疑难杂症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也就是古代医家据说的“久病入络”《素问·痹症》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证治准绳》曾言:“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病之胎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凡经主气,络主
1194
0
0
0
印会河:治疗失眠十法
失眠亦称不寐。是指经常性的睡眠减少,包括睡眠不实、乱梦纷纭、入睡困难、寐而易醒、时寐时醒、睡眠浅短、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至通宵不能成眠等。历代医籍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法论述颇多,但由于就诊患者症状繁杂,临证时多难以一一剖析,故失眠为临床常见而难治症之一,我在临床治疗失眠
633
0
0
0
张锡纯:十全育真汤
十全育真汤歌诀十全育真组方缜,龙牡知药芪三参。棱术破血行药力,虚劳血痹此方珍。【主治】: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组成】:野台参(四钱)、生黄耆(四钱)、生山药
1660
0
0
1
治中风的名方:补阳还五汤
张锡纯经验黄芪助血上升,补养脑髓神经。自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以治中风,后世竟相习用。张氏也认为,中风因于气虚者,“应峻补其胸中大气,伸大气充足,自能助血上升,且能斡旋其脑部”。而“黄芪之性善治肢体痿废”,对于“脑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以养其
1714
0
0
0
从五行来理解人的五种气血状态
五行,对应人体实为五种气血状态。木、火、土、金、水,已经由五种具体物质抽象为天地之气动态运行的五种特质,对应人体便是五种气血状态,其具体如下。 木曰曲直所谓“曲直”,使曲变直之义,好比树木要时时维持向上舒展的状态,生机条达之意。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
668
0
0
0
论“火与元气不两立”
“火与元气不两立” 语出李东垣的《脾胃论》 , 是阐释李东垣 “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 核心学术思想 的创造性论点。 笔者通过剖析 “火与元气不两立” 这一创造性论点, 以传承和发展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精髓。 “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阐释1. “火” 之释 《脾
1629
0
0
0
中医对肿瘤(癌)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中医对肿瘤(癌)的认识中医对肿瘤(癌)的认识和研究早有文献记载,可谓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从2000多年前《内经》及至历代名家,均有不少肿瘤(癌症)诊治涉及。 如7世纪《晋书》记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即为今之肿瘤切除术。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载“癥瘕”
2974
0
1
0
朱良春治疗顽固失眠的思路
顽固失眠多责之思虑劳倦,情志失调,素体虚弱,久病虚损,胃中不和等因,使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多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症、更年期综合征、腰肌劳损、肝胃病等引起顽固失眠。
362
0
0
1
跟随《内经》学习春季”养阳“
王冰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似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固,百刻晓暮,食亦宜然。”
1169
1
0
1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