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经验

沈宝藩经验

沈师指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必须是该疾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有气阳虚、瘀阻脉络之证时方可使用。

沈师再三强调此方无论治疗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必须是在恢复期,待阳亢风动已平,确属气虚血瘀证候方可使用。

急性期乃属禁忌,因为此方黄芪量大用之有甘温助热弊,则肝风更为鸱张,痰火越加上壅,反致病情加重,正如张锡纯指出“若其脉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觉头痛,眩晕甚,或兼心中发热者不可用。若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或风火痰湿邪盛,舌质红绛、苔厚腻或粗黄干燥,脉弦数有力的中风患者以及中脏腑均应禁用”。

黄芪的用量沈师认为一般最大用量在30~45g即可,而且始用时剂量不能太大,宜较小为好,始用时黄芪从13~15g开始,逐渐加量较为稳妥;

如黄芪用量在逐渐加大过程中出现胸脘痞满,可稍佐理气之品如陈皮、枳壳、香橼皮,出现口干咽干燥热症可配用生地黄、麦冬、玄参、沙参等滋阴清热药。

方中活血化瘀药一般按见症可适当加大为好。

沈师认为方中各味的活血药用量也不宜过大,一般为9g不致破血而耗伤气阴。

另外也可另加丹参、鸡血藤、牛膝宁心补肾,壮骨通络之品提高疗效。

  • 若见语言不利者,加菖蒲、郁金、远志;
  • 口角流涎者,加橘红、菖蒲、远志;
  • 口眼歪斜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穿山甲,最好和滋养肝肾之品同用;
  • 痰浊盛者,按证选加天竺黄、贝母、瓜蒌、郁金、僵蚕、南星、半夏、橘红等;
  • 便秘者,可将当归、桃仁剂量加大并加肉苁蓉、瓜蒌仁;
  • 大小便失禁者,加芡实、诃子、肉桂、五味子等;
  • 肢体疼痛者,加乳没;
  • 如上肢偏废为主者,加桂枝、桑枝,宜将川芎量适当加大;
  • 下肢瘫软无力者,加牛膝、川续断、狗脊、桑寄生;
  • 心烦失眠者,加首乌藤、酸枣仁、茯神;
  • 纳食差者,加山楂、麦芽、神曲。

[洪军.沈宝藩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的经验.新疆中医药,1995(4):29]

郭维淮经验

郭老认为,伤科诸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血瘀,临床辨证治疗时除辨伤之新久、血之虚实外,应当考虑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气虚则血运无力而瘀于脉中(气虚血瘀)。

气滞血瘀多见于创伤初期,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气虚血瘀多见于创伤中后期,治宜补气活血通络。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能,为气虚血瘀而设,故适用于气虚血瘀诸证,而获疗效。

牵掣性神经损伤

患者刘某,女,16岁,因背跃式跳高运动致伤右下肢,感右大腿疼痛难忍,继之右大腿前侧麻木,不能行走。

曾在当地医院按闪扭伤治疗1个半月,因疗效不佳而来我院就诊。

郭老查其右股四头肌明显萎缩,大腿前侧温觉、触觉、痛觉消失,股四头肌肌力为0级。

诊断为右股神经损伤。郭老认为,患者素体虚弱,伤后失治,气血虚而瘀滞,故见麻木等症。

治疗以按摩及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药用黄芪30g,丹参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地龙6g,川牛膝10g,木瓜10g,赤芍10g,水煎温服,日1剂。

服药6剂后,患者右大腿前侧温觉、触觉、痛觉已有明显恢复,右股四头肌肌力I级。

遂将黄芪加至45g,再服5剂,药后右股四头肌肌力达III级,右股神经支配区感觉恢复正常。

以上方又服5剂停药,嘱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2个月后患者右股四头肌肌力及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外伤性溃疡

患者王某,男,37岁。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遗左下肢瘫,能持杖行走。因碰伤左第1跖趾关节内侧皮肤半年不愈来诊。

郭老查其左下肢肌肉萎缩,左膝关节以下瘫,左第1跖趾关节两侧有一2.5cmx3cm大小的创面,创面较深,皮色发白,伤口内有极少量的脓性分泌物。

郭老认为,患者骨折损伤,经脉不通,瘀不去则新不生,导致气血亏虚,创面经久不愈。

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清理创面,切除坏死无血供组织,用纱条填塞包扎,1周更换敷料1次。

药用黄芪40g,当归15g,川芎10g,地龙10g,红花10g,生地黄15g,木瓜10g,枸杞子15g,炙甘草6g。

水煎温服,日1剂。服药8剂后,患肢创面有中量肉芽生长,色鲜红。继服5剂,创面基本愈合,改为2日1剂,随访2个月,无复发,且自述左下肢肢端有温热及疼痛感。

[张虹.名老中医郭维淮应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四川中医,2009,27(3):6]

本文选摘自《名医用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