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981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瘀血证治疗思路的探讨
作为一种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和其他治则一样,各有其适应范围,不能因为使用广泛,就能取代其他治疗法则。对于瘀血证的治疗来说,当辨证求本,不能见血治血,必须广开治路,不能囿于活血祛瘀一法。
724
0
0
0
学习“脾约”与“麻子仁丸”
脾约,首见于《伤寒论》第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对其脉证分析,施方用药则见于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本条另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
3648
0
1
0
掌握这12条方,得半部伤寒
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958
0
0
0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临床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穿孔、急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阑尾炎等疾病。
8739
0
0
0
黄连汤方证转化思路
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都能治疗消化道疾病,本方证以腹痛腹泻为特征,并有肠鸣腹泻等,而半夏泻心汤以心下痞为主,疼痛不明显。半夏泻心汤有黄芩无桂枝,其人多内有伏热,唇舌多红;本方有肉桂无黄芩,病人唇舌暗淡。
985
0
0
0
中医治产后大便难
产后气血津液骤虚,肠道失于濡润,糟粕无力输送,以致大便秘涩难解。轻者饮食调理,增加蔬菜,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俟气血渐旺,津液回复,大便自调。重者养血益气,润肠通便,遣方用药,按法治之。
1286
0
0
0
透析大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主要用于痰热互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病,方用瓜蒌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黄连泻热降火除痞,半夏降逆消痞除结。大陷胸汤主要用于邪热与内蕴之水饮结于胸中之结胸证。水热互结,气不得痛,故病状严重,心下硬满而痛。方用大黄、芒硝泻下邪热,甘遂破水饮。
2593
0
0
0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头痛,属血虚发热者,用此方益气补血,其证自解。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亦为气血不足,用本方补养气血,托疮生肌,疮自收口愈合。
3495
0
0
0
异功散
咳嗽一产妇咳而胸满不食,涕唾,面肿气逆,此病在胃而关于肺,用异功散而愈。(《校注妇人良方》)。喘一小儿外感风邪,服表散之剂,汗出作喘,此邪气去而脾肺虚也。用异功散而汗喘止,再剂而乳食进。
5707
0
0
0
脑病证妙用柴胡剂
男,46岁,被电击伤、击倒,昏迷约一分钟,身体七处被灼伤,自此常发癫痫,大约每半月发一次,并每天头痛无休,在当地中西医治疗迄今未愈。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上药服16剂,恶心、头痛已,癫痫发作较轻,约一月一次,仍喜忘。仍上方继服10剂,癫痫未再发,喜忘好转渐已。
1126
0
0
0
论“保胃气”诸法
阳盛患儿麻后干咳不止,不思饮食,解黑色溏粪,极臭,舌质红而无苔,用竹叶石膏汤加芦根、黄连小剂量进。每剂生石膏最多不超过15克,黄连每剂不超过2克,进退五剂,患儿能进饮食,大便转正常,又两剂后饮食基本正常,停药调理而愈。
524
0
0
0
《经方杂谈》整理版
夏厚朴汤含半夏厚朴,能除胸满腹胀,有化痰降气的作用,又是胃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如以心下痞、腹胀为主诉的慢性胃炎、食管炎、小儿厌食、过敏性结肠炎;呼吸系统的上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闷、腹胀不思饮食,本方与四逆散、小柴胡汤合用的机会也不少。
3478
0
0
1
防风通圣散最全面的方剂应用分析
腮腺炎是由风湿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红肿疼痛为其主要特征。防风通圣丸外可疏散风邪,内可清除邪毒,表里双解。每次服半瓶,1日3次。轻者2~3天症状缓解,重者1周见效。
6965
0
0
1
厥阴者,半表半里之阴证也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是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常常郁久化热,古人说久郁之处必有伏阳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农村收割小麦后堆积的麦秆,时间久了,里面就会很热,就是郁热。所以虽然厥阴病是阴证,但郁久容易化热,最终会呈现出寒热错杂的症状。
1059
0
0
1
大青龙汤侧重于辛温发散走表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三类病证:第一,风寒表邪郁闭肌表,产生的郁热内生。第二,湿邪侵犯了肌表,病人出现肢体困重。第三,水饮邪气泛溢四肢,出现的四肢水肿。虽然治疗的病证不完全一样,但是病机是一样的
1224
0
0
0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由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方中大黄苦寒,荡涤饮邪,泻下邪热,使水饮之邪从大便而去。葶苈子辛散苦降,性寒清热,泻胸肺水饮,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芒硝润燥软坚。杏仁宣肺利气,葶苈子泻肺通调水道。甘遂逐水饮,散结泻热。白蜜甘缓和中,使峻药缓攻。
2013
0
0
0
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
学中医要学的纯粹,学伤寒,就不要把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脏腑辨证理论掺杂进来,学温病就不要把六经理论掺杂进来,越纯粹,越不迷茫,越纯粹,学的越快。但是,纯粹是不是就要抛开阴阳五行,学成方证相应或者药证相应,值得商榷。
401
0
0
0
咽喉肿痛不一定是“上火”
若系阴虚火旺引致者是忌用苦寒的,倘若误投苦寒则病情不唯不减,反而会使症状有所增重,唯滋阴降火或引火归元才会奏效。何况有些咽喉疼痛即体内存在火热之邪学说的原意,所指的应当是实火而非虚火。
657
0
0
0
小陷胸汤
32岁患者于初产后两月患急性乳腺炎,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求诊。诊病时,右侧乳腺明显肿大,局部红肿发硬,疼痛难忍,脉数。方用小陷胸汤水煎分二次服,3剂。患者服上药后,红肿开始消散,疼痛减轻,但脉仍数,故仍用上方,再服3剂。三诊:服上药后,诸症消失。
2025
0
0
0
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
单纯的风邪致病,多导致感冒、头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喷涕、发烧、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痒麻胀等方式排出。但一般多是风邪夹着寒邪以及湿邪等一起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其排邪方式亦因所夹邪气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850
0
0
0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