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408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跟着《内经》学治“痿病”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内经》治痿,指出“肺鸣”为肺热叶焦之因,“痿躄”为肺热叶焦之果,说明治病重在整体调节。故《内经》又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取阳明有二义:阳明为脏腑之海,生化之源;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滋化源则喘鸣止,肺
2292
0
0
0
治疗小儿咳嗽十三法
咳嗽患儿,多见面白无华,汗多易感,汗出则咳嗽增多,且迁延难愈,舌苔薄白,二脉较软,用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兼脾气虚加四君子汤,肺气不固加玉屏风散,再增以冬花、百部、白前、桔梗等润肺止咳之药,以本为主,兼管标证,何愁咳之不愈。
2456
1
0
2
八珍汤的妙用
八珍汤为治疗气血俱虚证的主要方剂,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细等。凡见此种证情,应用八珍汤治之,无不获效。方中参、苓、术、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全方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7553
0
0
1
《千金要方》白蔹薏苡汤治疗下肢麻木
白蔹薏苡汤是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合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干姜、甘草,又叫四逆汤,三味药可以开下焦痹着之邪。如果下焦寒湿重,可以加入茯苓、白术,组成肾着散、真武汤,加强散太阴寒湿之力;下焦湿热重时可以加入苍术、黄柏,组成四妙散,以袪湿热之邪。
1600
0
0
0
脾胃虚弱的经典配方枳术丸:张元素只用了3味药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使用。对于这个方子,清代名医徐大椿盛赞,“此健中消滞之剂,为脾虚食滞痞结之专方”。
2604
0
0
1
《伤寒温疫条辨》承气解毒汤应用
承气解毒汤是在大承气汤与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温病三焦大热,则以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之大承气汤来峻下热结,通腑泄热。温毒上下流窜,则体内气机紊乱,故以升降散之僵蚕、蝉蜕两轻清之品,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蜕以清虚而散火,俾气机复则邪气除;二者又可疏风散结,从而可以散火热郁结。
817
0
0
0
“时方”的来龙去脉
时方的起源, 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认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据此有人认为金元时期医学上分出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丹溪四大家, 并且遵从“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 所以时方应起源于这个时期。
1582
0
0
0
清热解毒的三豆饮
三豆饮此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气,而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养肝润肺,滋燥生津诸作用。具有滋养之功,但滋而无滞,虽清热解毒,但清而不伐。三豆汤及其加减方所治各症,都是由于阳邪伤津,导致机体津液耗损而出现之热症、燥证。
1288
0
0
0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