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780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提高临床方剂疗效的方法
选对炮制品,提高临床方剂疗效。在成方中,各药应选用什么炮制品由方剂的功效而定。中医在临床治病时,遣方用药和炮制品的选用又是由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为了确保临床疗效,通常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811
0
0
0
细辛温脏寒有奇效
现代教材越来越“畏细辛如虎”。如《中药学讲义》第1 版、第2 版教材定细辛用量为2.5~10g。《中药学》第4 版定为5g,第5 版定为3g。以至于2000 年药典规定:细辛用量为1~3g,成了地道
986
0
0
0
百合治疗各类疾病的经验方
百合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由众瓣组合而成,故名百合。百合又名摩罗,重箱,强瞿,中逢花(《名医别录》),夜合花(《本草崇原》),白花百合(《救生苦海》)
3306
0
0
0
麻黄的临床应用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国际经方班。我今天跟大家共同讨论的一个问题是麻黄的临床应用。今天上午仝小林教授跟大家讨论的是关于经方药物剂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都在用不同的
10349
0
1
0
半夏在《金匮要略》中的妙用
半夏是古今医林中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张仲景非常重视半夏的功能,灵活而广泛地运用于《金匮要略》中,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在《金匮要略》的262方中,以半夏配伍的就有27方,其中以半夏命名的达13方,另外还出现在4个方剂的加减法中。本文就半夏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1654
0
0
0
白芍养血柔肝是专长
芍药为花之相,男女之情不再只有玫瑰添彩,更有芍药留香。花根均可入药,白芍功擅养血柔肝,更是美容佳品。芍药花大色繁,美艳喜人,却一直处于花王牡丹的重压之下,始终扮演着陪衬的角色,美其名曰:花相。
768
0
2
0
伤寒论类药对比枚举
1.桂枝与芍药桂枝主强心,温心阳,提供动力;芍药主外周循环,帮助祛除血液中的废物,同时还能滋敛阴血止痛。一个偏于气化,一个偏于形质。桂枝与芍药均可利水,但桂枝偏于从表解,芍药偏于从二便解。四逆散中的“悸”,在条文中可伴有小便不利或大便异常,乃外周水饮所致,用芍药将水湿从下而解
931
0
0
0
洪广祥运用麻黄的经验
01麻黄治咳嗽无论寒与热,寒热之邪客肺,均可影响肺的宣降,而上逆作咳,故肺失宣肃是咳嗽的共同病机,因此“宣肺”也就成为咳嗽的基本治法。我以麻黄为治咳的首选药,并组成一个通用方:生麻黄10g,南杏仁10g,生甘草6g,矮地茶15g,白前10g。用于外感或内伤咳嗽,常能收
642
0
0
0
《伤寒论》中酒的应用
《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一类是“酒”,主要用于大黄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均是用“酒”洗;一类是“清酒”,用于药物的炮制,如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以“清酒”洗,还用作为煎药的溶剂,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药,
2225
0
0
0
伤寒论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
为最后一个病人问诊完,师父起身离开。师妹将师父开的处方录入电脑系统,她抬起头问我说:“师兄,药房白芍药没有了,怎么办?”我说:“没有白芍就先用着赤芍吧。”师妹疑惑地说:“用赤芍替代确定可以吗?”我踌躇了,竟给不出一个回答来,只是慢慢陷入深思。汉代以前芍药无赤白
11451
0
0
0
用《神农本草经》解读经方配伍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汉代以前药学理论与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经》的出现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诸家本草典范,其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本草著作,如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集体所撰《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706
0
0
0
甘草的临床功效
细读《伤寒论》,可知使用甘草的处方有70方次,翻阅《金匮要略》则有88方次使用甘草。其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咽痛有8张处方,其中7张方中含有甘草。尤其是《伤寒论》明确提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因此,咽痛是甘草所主治之证。这
757
0
0
0
背熟241种中药特性一句诀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
501
0
0
0
药味三千, 仲景深爱一枚红枣
耕铭:我们都说大枣含钾极为丰富。我干娘去年就因为严重的低钾血症被送进了医院抢救,以为自己就快不行了,全身没劲,胸闷气短,血压急剧下降,当时就是静脉滴注钾制剂给救过来的。现在学完《伤寒论》,我想应该有用到桂枝去芍药汤增量大枣和甘草的机会,并且临床上主张顿服。大枣含钾极为丰富,同
679
0
0
0
赤小豆应用片谈
赤小豆:《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味甘酸,平温,无毒,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经,主消热毒,排痈肿,解烦热,补血脉
1008
0
0
0
治水三宝:茯苓、猪苓、泽泻
古人论茯苓多认为它能够先上后下,李时珍就持这种观点。但类似于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的说法都不太令人信服,他是这么论述的:“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
4734
1
1
1
高手擅用麻黄的9大药效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1 外感第一药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
1040
0
1
0
乌梅临床运用集锦与乌梅药解
一、乌梅临床运用集锦主要功能是引气归元1、止渴 2、止咳 3、止泻 4、止痛 5、止血皮肤瘙痒:乌梅能润肤止痒、抗过敏,对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瘾疹、顽癣等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可用乌梅6克,生地黄30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蝉蜕6克,益母草15克,川芎5克,白鲜皮
2611
0
0
0
黄芪药证详解
(一)性味:味甘,微温。(二)定性:太阴药物。(三)历代本草论述1、《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2、《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1667
0
0
0
亲历附子中毒总结
为弄清楚附子的药性,我长期以身试药,很长时间都没出问题,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就在4月初的一天,我终于体验了真正的药物毒性,现有必要将当时自身感受记录下来,供大家临床参考。中午12点左右,我将煮好的附片服下,立刻全身出现麻感,自认为是正常情况, 没有太在意,这种感
17012
0
1
0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