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味三千, 仲景深爱一枚红枣
耕铭:
我们都说大枣含钾极为丰富。我干娘去年就因为严重的低钾血症被送进了医院抢救,以为自己就快不行了,全身没劲,胸闷气短,血压急剧下降,当时就是静脉滴注钾制剂给救过来的。现在学完《伤寒论》,我想应该有用到桂枝去芍药汤增量大枣和甘草的机会,并且临床上主张顿服。大枣含钾极为丰富,同时甘草在药理学中有保钠保水的作用。所以仲景为什么应用大枣、甘草这么频繁?可能是无意中发现它们有补充电解质的作用。
梦回杏林:
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大枣尤速,因其含糖量高,号称“木本粮食”。但是用大枣、甘草来补钾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证候为中气虚。
这两个药甘生湿满,阳虚痰阻、湿盛中满的人能用吗?至少不能单独用,更不能大剂量顿服了!
所以我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丢的。中药成分极其复杂,现代医学对中药单成分的药理研究,只能在某个角度上给我们治病用药以有益的参考,但切不可陷入微观还原的思路,而忽视了整体全局。
另外中医治病务必求于本,辨证除了辨病机,还要辨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比如疾病同样是低血钾,病机同样是阳虚,但还要看低血钾和阳虚是怎么造成的,漏汗不止的要温阳固表,下利清谷的要温阳止泻。
如果缺钾钠就补钾钠,那是西医的长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能纠正电解质丢失、电解质紊乱的经方多了,其中用大枣、甘草的反而不多。
如果说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能纠正电解质紊乱是因为里面既有大枣又有甘草,四逆汤和苓桂术甘汤能纠正电解质紊乱是因为里面有甘草,那真武汤(可用于低血钾)、五苓散(低血钾、高血钾通吃)能纠正电解质紊乱又是为什么呢?不就是对证,对了阳虚水停的证嘛!
除了上述排水障碍型电解质紊乱外,还有失水型电解质紊乱,比如《伤寒论》314 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虚寒腹泻、下利清谷会导致电解质大量流失而紊乱,白通汤(干姜、附子、葱白)也是针对其中下焦阳虚泻泄的病机(从西医角度来说,是针对腹泻这个导致电解质流失紊乱的病因)来治疗的,并没有用甘草、大枣来补钾钠等电解质。
但是如果腹泻非常严重,电解质丢失太多,病情过于危重,就必须紧急补充电解质,才能力挽狂澜。接着看《伤寒论》315 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提示可能抢救无效。)白通加猪胆汁汤是由白通汤(干姜、附子、葱白)加人尿五合(100mL)、猪胆汁一合(20mL)组成的。中医没有输液的手段,紧急补充电解质也只能用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而此证患者脾胃之气已经相当微弱,药物的选取至关重要,必须至少满足三个条件:
①吸收速易。不可以用甘腻的甘草、大枣。
②性味咸寒。咸入肾,直达下焦;寒佐热,防止格拒。
③有情之品。人尿、猪胆汁属于动物体液,其微量元素比例最接近于人的血液。
以上个人浅见,仅做交流探讨。
coorus:
关于大枣的钾含量,我查过好几个排名表,大枣排名都很靠后,是远不如豆类、菇类和藻类的,所以仲景用大枣恐怕不是为“低血钾”考虑的。
梦回杏林:
大枣的铁含量也不高, 每100g 干枣含铁3.1mg, 低于桃(3.5mg)、胡萝卜(3.2mg)、红苋菜(4.8mg)、油菜(7.0mg)、芹菜(8.5mg)、黄豆(11.0mg)、蛋黄(7.0mg)、小米(4.7mg),甚至比烧饼(7.0mg)和馒头(5.4mg)还要低。
但是大枣的含糖量很高,是其干重的70% ~ 80%,更加神奇的是它的升糖指数为103,比同等重量的葡萄糖还厉害,所以大枣是补气最快速的中药之一(还有味中药饴糖,升糖指数为105)。
大枣不仅升糖快,而且能够稳定地维持高血糖状态,所以小孩子要提高考试和比赛的成绩,早餐可以吃一小碗红枣(没有湿滞中满的情况下)、一个鸡蛋、适量的主食和蔬菜。
很多古方,无论治实证的还是治虚证的,都要加姜枣,这是有道理的。而现在有些医生认为姜枣不重要,临床处方时经常去掉姜枣不用,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曾听一医生说用苦寒药治糖尿病,没想到几剂过后居然出现了低血糖反应,我猜测他的方子里面可能没有加姜枣。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保持血糖的稳定比快速降糖更为重要,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是容易出事情的。
虽然糖尿病早期属实郁之证,但也有加姜枣反佐的必要,用大剂量的苦寒药清热降糖“削峰”的同时,也需要姜枣兜底血糖“填谷”,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
再以大柴胡汤为例,一个针对肝胃郁热、胆腑热结病机的偏于实证的方子,也用了大量的姜枣来反佐寒药峻药。
虽然大枣普通易得、药食两用,其补气、健脾、生血、免疫调节等功效却不可小觑。
现在有个肝炎、肿瘤辅助治疗的中成药增抗灵颗粒,里面只有4 味很普通的药材,其中就有大枣。
【成分】黄芪、甜叶菊、白芍、大枣。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清热,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用于化疗、放疗及不明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青春型痤疮,亦可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
本文摘自《伤寒耕读录·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