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药证详解
(一)性味:味甘,微温。
(二)定性:太阴药物。
(三)历代本草论述
1、《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2、《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四)临床运用
1、补虚,益气固表固卫,用于出汗多:桂枝汤加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
2、利水肌表之水(主要作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3、益气逐痹:乌头汤。
4、固表祛湿,祛黄汗:芪芍桂酒汤。
5、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透脓散:黄耆12克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3克 金银花 当归各1.5克。酒、水各半煎服。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之即破。《医学心悟》卷六
6、补中益气,提下陷之气:补中益气汤。
7、治消渴。黄芪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黄芪汤。
8、阴汗湿痒:用绵黄芪,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9、黄芪粥:生黄芪30克 生苡仁30克 赤小豆15克 鸡内金末9克 金橘饼2枚 糯米30克。先将黄芪放入小锅内,加水600克,煮20分钟捞出渣;再加入生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熟成粥。补气,健脾。适用于小儿慢性肾炎。以上为1日量,分2次温热服用,每次服后嚼食金橘饼1枚。小儿急性肾炎不宜选用。《岳美中医案集》
10、五痔,猬皮丸:治痔:猬皮丸方 猬皮一具,矾石 当归连 翘干姜 附子 续断 黄芪各二两 干地黄五两 槐子三两上十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漏。(《集验方》无矾石、地黄) 。《千金要方》
五、现在运用
1、药对
(1)、黄芪配人参:大补元气
(2)、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
(3)、黄芪配知母:补气清热
(4)、黄芪配茯苓:益气利水消肿
(5)、黄芪配乌头:益气蠲痹
(6)、黄芪配赤芍桃仁:益气活血化瘀
(7)、黄芪配银花甘草:托疮排脓
2、历代名医经验
(1)熊永文教授是陕西名医,治疗肾功能衰竭有单独用黄芪250克。有自汗盗汗不止,黄芪浮小麦各250克。
(2)李可大师喜用乌头汤和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性脉管炎,重用黄芪200-500克,他说黄芪有转运大气之用。
六、运用要点
1、运用指针
出汗多,疲倦,浮肿,黄胖,水肿。
2、用量
10--500克
3、禁忌
热症,实证不能用。
七、药材鉴定
八、小方拾遗
1、糯米黄芪饮:糯米30克 黄芪15克 川芎5克。将糯米、黄芪、川芎加水1000克,煎至500克,去渣即成。每日2次,温热服。调气血,安胎。适用于胎动不安。《太平圣惠方》
注解:气虚引起的胎动不安,表现为疲倦,多汗,懒惰,舌质白,舌苔白,口中和。
2、玉屏风散:防风(一两) 黄 (一两) 白术(二两)。上
每服三两,水煎服。《仁术便览》
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乌头汤治疗顽固痛经
王某,女,46岁,四川绵阳涪城区人,2019年2月11号。
主诉:剧烈痛经三十年,加重三个月来就诊。
病史:患者生小孩后保养不好,开始痛经,治疗时断时续,一直没治愈,最近几个月有加重趋势,每次月经来,少腹剧烈疼痛,需要卧床休息,直到月经完毕才好转。
现症:中等个子,胖壮而白,不出汗,容易疲倦,瞌睡多,没有精神,剧烈痛经,温敷稍微缓解,少腹冷,背心冷,吃饭正常,二便正常,舌质白,舌苔白滑,脉沉弦滑。
分析:疲倦,瞌睡多,没精神,脉沉,少阴表虚寒;少腹剧烈疼痛,温敷缓解,背心冷,少腹冷,脉沉弦滑,少阴里虚寒;舌苔白滑,脉弦滑,太阴证,方用《金匮》乌头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制川乌40克,生麻黄8克,生黄芪60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茯苓40克,炒白术40克,细辛10 ,制附片30克。3剂。制川乌,炙甘草,制附片先煎煮一个半小时,其他药物不浸泡,再次煎煮一个小时,分六次喝完。
2月18号,患者说以前需要卧床休息,这次喝完药物,不但不需要卧床休息,在药交会上工作整体都不累,也不痛经,继续三付,并且要求每个月经周期前一周服用三剂,直到不痛经为止。
选自邓文斌《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