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981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经方释义
《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其中《伤寒论》实载113方,《金匮要略》实载262方,除去其中重复之方,共计178方,用药151味。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经方配伍精当,运用得当,往往起到覆杯之效,达桴鼓之功。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
8816
0
0
0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
27057
1
0
3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
23417
2
0
7
164首经典常用方剂分类歌诀
第一章 解表剂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
3132
0
0
1
胡希恕先生《温病条辨》约言录
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亦以火性炎上、热盛初必伤肺,故出此论。至谓“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乃把或然见证统言在内,其实与伤寒所述并无区别。
1908
0
0
0
经方热背后的六大学术动向
方证相应,也就是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是一种有别于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形象与直觉,不看重脏腑病机概念及其推理,有浓郁的东方哲学的味道,“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方证相应在中国的普及,标志着《伤寒论》思维方式的回归。
762
0
0
1
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12343
0
0
0
李可老中医用好经方的5个关键“秘诀”
所谓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药证,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的提法,《金匮要略》中有“百合病”的名称,这就是药证。药证是由症状构成的,所反映的是“人”的病理反应,而不是“病”的病原体。
2995
0
0
1
太阳阳明少阳经腑证解
凡是以经络、气化功能失常为主的,而病位又偏表之证,属经证;而以腑(及所属腑的部位)的功能失常为主的,病位又相对偏里的,为腑证。据此可把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列为少阳经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列为少阳腑证。从而使三阳病证的经、腑之证的划分得到统一、完整。
2300
0
0
0
《伤寒论》“少腹满、少腹硬”涉及的条文及辨别要点
少腹满指少腹部胀满不适,亦称小腹满,少腹硬指少腹部胀满不适,按之坚硬。若表不解,或咳或喘,又见少腹满,小便不利,为心下有水气,水停下焦,应予小青龙汤利水平喘,而治其少腹满
2754
0
0
0
朴素的八纲辨证
一、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二、八纲基本证候
2202
0
0
0
风寒外感、风热外感的鉴别
表证,不管太阳病还是少阴病,不管是麻黄汤也好还是桂枝汤也好,这个人的外感是没有热证的,发热是症状。所以不需要清热,辛温解表就行。但是温病初起的阶段就存在热证,卫分证的特点是舌边尖红,脉浮数,口微渴,发热重恶寒轻等,在解表的同时还需要用寒凉药物清热,辛以解表,凉以清热,所以
1385
0
0
0
圆运动开方用药法
这个圆运动以脾与胃为中心点,脾与胃,一个主升一个主降。肝胆相随之,共同来运行水火,阴阳。以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行。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此圆运动的某一处失常,而使整个圆动发生障碍。
1028
0
0
0
动态理解伤寒论
这几个方剂大家一定都很熟熟悉吧: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生脉散。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伤寒论》讨论的是外感病,外感病的治病关键是初期阶段,如果在初期阶段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则不会有传变。再者,从治疗的效果和成本来看,初期阶段的效果最好,成本
1237
0
0
0
经方的合方运用思路与体会
方剂的联合应用思路源于仲景。仲景《伤寒论》中共有3首合方,即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分别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越婢汤、小柴胡汤的合方。提示桂枝汤是合方应用的一首重要方剂。
2286
0
0
2
浅谈二陈汤的类方变化
二陈汤出于《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药,陈皮化痰、理气和中为辅药,茯苓渗湿化痰、安神为佐药,甘草和中、润肺化痰为使药。四药相伍,具有理气、和中、化痰的功效,既可用于肺气失宣的咳嗽痰多,又可用于脾胃不和
4696
0
0
0
汗与溺的相互关系
汗、溺均属人体排出的液体,仲景《伤寒论》书中记载了多种汗、溺的异常表现,代表着不同的病因病机,汗与溺之间关系密切,病理过程中常复杂多变。
522
0
0
0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2192
0
0
0
六经研究38说
俞根初把人体分成六个层次,说明病邪浅深与进退﹕“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中脘,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并将胸腹部位亦分属六以利于辩证。
1215
0
0
1
伤寒舌法 + 伤寒脉法
见舌中黄而外白者,乃邪在内而非外,邪在上而非下,止可加柴胡、枳壳以和解,不可骤用大黄以轻下也∶天水加五苓亦可,终不若柴胡、枳壳直中病原,少加天水则更妥,或不加,用天水加五苓散亦可也。见根黄而光白者,亦胃热而带湿也,亦须用石膏为君,而少加去水之品,如猪苓、泽泻之味也。
1413
0
0
1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