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方类
全部
经方
时方
验方
茶饮方
食疗方
分类
全部
入门
医理
医案
药论
杂集
其它
科别
全部
儿科
妇科
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
外伤科
共 1185 篇文章
(已筛选)
清除筛选
筛选
张仲景50味药证
一 麻黄证1麻黄人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毛孔粗大。2麻黄人恶寒喜热,容易受寒,着凉后肌肉易酸痛。3麻黄人易无汗而发热;无汗而鼻塞;无汗而气喘;无汗而浮肿;无汗而尿少。4麻黄人口渴但饮水不多。5麻黄人身体沉重
12684
0
0
1
73条经方加减合方之法
1半夏厚朴汤加减法:(1)痰多、呕甚、惊恐、焦虑、失眠严重:重用半夏(2)眩晕、心悸+水舌、水肿、小便不利+胃内振水音: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3)胸闷、腹胀,舌苔厚腻:重用厚朴(4)胸闷、腹胀、手脚冰凉、便秘+脉弦长有力:合四逆散(5)眩晕、心悸、失
1979
0
0
0
160条经方方证要点提炼
1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面色青灰,痰鸣声、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干姜、细辛)=小青龙汤。2舌苔白水滑+腹泻=苓桂术甘汤。3心中烦躁、尿黄、苔黄,脉数(黄连)+胃脘满闷(半夏)+食欲不振、面色晦暗无光、疲劳乏力,大便稀溏(干姜)=半夏泻心汤。4
1066
0
1
0
经方效彰明 重在勤临证
讲者简介 毛进军,男,内科主任中医师,在驻马店第四人民医院工作。驻马店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马店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应用经方辨治外感、内伤杂病、疑难病及急危重症。著作《经方活用心法》等。 一、《伤寒》经方“一剂知,二
860
0
0
0
《金匮要略》临床用方比较
一、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比较二者均用于痹证。乌头汤方主治寒湿之痹,寒邪尤盛之“痛痹”,以全身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疼痛之处寒冷,脉象沉细,舌淡苔白滑等为临床施治要点,方以乌头为君,重在温经散寒镇痛,佐以麻黄散风通络,黄芪益气蠲痹;而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风湿之痹,兼有化热之证
2123
0
0
0
补法揭秘:中医补法的正确运用
当前在中医内科临床上,不少医生喜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二是因为补法为医者所喜用。当补则补,补之恰当,通过补法补药使病家恢复了健康,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常常碰到某些病家吃了补养药,不但对身体无益,而且感到不舒服,甚至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叫
2047
0
0
0
王三虎:经方治疗胃癌的经验
胃癌属于中医学“胃反”、“胃翻”范畴,病因病机繁复,真假难辨。从病因上看,多因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日久胃气受伤,由轻到重,逐步演变而来。 尤其是嗜食辛辣刺激之物的同时又恣食
2198
0
0
0
胡希恕治疗肝炎的经验
一、黄疸型肝炎,《伤寒论》谓发黄为瘀热在里,即湿热相瘀于里,不得外越之意。若热胜于湿,则为大便难的阳明证,古人谓阳黄;若湿胜于热,则为大便溏的太阴证,古人谓为阴黄。 阳黄宜下,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
7216
0
0
0
王三虎运用经方治疗肺癌的经验
王老师根据多年对恶性肿瘤的理论探索及临床实践,尤其是对《金匮要略》的复习,发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有关肺痿的内容基本符合现代医学有关肺癌的论述,而原书治疗肺痿的6个方剂就
8728
0
0
0
真武汤配“治水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赵锡武 (1902年-1980年),河南省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自学成才,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善用仲景方术防治疾病的特点和风格;在运用中医药方法系统观察和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等心脑血管疾
1702
0
0
0
用量秘法:临床处方用量精解
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这说明量的重要性。我不赞同医家传方不传量,学方用方不明量。由于古今度量衡不同的原因,以及历代医家的不同看法,造成用量上的思维混乱却是事实。根据1985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所附
941
0
0
1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
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 6克 枳实 6克 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
17403
0
0
0
治病关键在于阴阳调和之法
一、调和阴阳是治病之法,先以29条为例。29条是营阴亏虚的芍药甘草汤证,不是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29条“小便数、心烦、脚挛急”是连贯症
879
0
0
0
经方脉诊一文通
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在六经八纲框架体系下,将全部的脉证表现等四诊资料无矛盾的统一起来,是经方辨证的内在必然要求。今仅就切诊部分的脉诊与腹诊做一特别补充说明。
1292
0
0
0
经方腹诊一文通
腹诊,即是通过腹部的症状反应而进行辨证,腹诊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与《难经》中即有相关论述,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
2333
0
0
0
金匮治风湿法 、治口渴法 、外治法
一、金匮治风湿法,广义的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多种风湿病,其中某些病种至今在临床上仍属难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地论述了风湿病的理法方药,如痉湿暍、中风历
1227
0
0
0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7个经方
后人尊称仲景为“医圣”,仲景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医经”,“医经”里的方剂为“经方”。经方即经典之方,是后世对仲景方的尊称。本人常用以下诸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取得良效,现介绍如下。
8554
0
0
0
伤寒论治痰大法
痰和饮均为人体津液代谢紊乱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自《诸病源候论》最早对两者进行区分,而今“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已为学界所周知,两者关系毋庸详述。有学者认为饮病在仲景著作中达到最高水平,痰病的论述则不足,所以宋以后医家对“痰”的丰富论述是对仲景学说的有益补
10348
0
0
0
伤寒入门六经正病
太阳则头疼身热脊强,此太阳正病也。以后凡言太阳证,即头疼身热脊强也。凡言表证者,亦即太阳证也,各经仿此。阳从下起,三阳之长曰太阳。脉尺寸俱浮,浮紧伤寒,浮缓伤风。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背腰脊强。头者,诸阳之会,气病则麻,血病则痛。
415
0
0
0
35条伤寒论考题 + 升阳17方
一、35条伤寒论考题1、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
825
0
0
0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