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
百科
工具
健康
赞助
发文章
首页
标签
中医学习方法
如何学中医?这里收集了名老中医的学习方法供你参考。
标签文章 39 篇
儿科医生学习建议和必读书目
我们中医六经辨证的基本功与灵魂就是《伤寒论》,唯有吃透《伤寒论》,我们才能实现中医临床上的“超感猎杀”。亦诚如内藤希哲所言,仲景之书“正欲穷万病之本源,极万病之变态,尽脉证治法之枢机”“二书固无眼目、小儿科等方论,而今遇此诸病,详其脉证以六经方法治之,得效如神者甚多”。具
176
0
0
0
中医入门: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学习方法与《伤寒论》一样,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本全书名为《伤寒杂病论》。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把这两部书合二而一,紧密地连贯在一起,方证互勘,全面理解。仲景全书历今1800年,被奉为经典。古今大凡著名医家无不是在熟读经典,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良医
1561
1
0
1
我们应向张锡纯学什么
张氏锡纯(1860~1933年)一生熟谙经典、勤于临床、发遑古义、创立新说,他的精神、思想、学识、著作和成就,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淘洗,仍浮光耀金,影响之大,至今尚无来者。 今天,探讨中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张氏作为近代“医界群推第一
515
0
0
0
如何不增不减学习《伤寒论》
“不增不减”,这四个字说起来很轻松,看起来很容易,可是真正做到却很难。如果有人说自己讲的《伤寒论》是不增不减地回归到张仲景的本源,那么所有的“专家”一定会说这个人是个狂人。大脑在认知事物上本身就有缺陷,无论你多么自以为是地认为公正客观,都很难保证真正公正客观,即使是师徒之
495
0
0
0
陈瑞春:学好《伤寒论》的方法
怎样学习《伤寒论》,简要地说,要学好《伤寒论》,必须熟读、理解、运用。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所以,初学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本篇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熟读 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
1927
0
0
0
关于跟师学习
因某一特殊的机缘,我曾冒昧地向刘渡舟教授提出,希望我的夫人王建红医生能跟他临床抄方学习,结果刘渡舟先生欣然答应,并安排王建红和他的女儿刘燕华医生一起在国医堂跟诊学习。那时候刘渡舟教授的患者很多,半天的门诊就有60多个病人。王建红每次跟诊回来以后,我都会把她抄方的记录认真地阅读
714
0
0
0
熊继柏:学习中医经典,提高理论与临证水平
前言:熊继柏(1942—),13岁拜师学医,16岁独立行医。通熟中医经典,且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圆活运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本期讲座熊老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了中医医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必要性。用八个案例诠释了灵活运用经典理论在指导
1670
0
0
0
裘沛然谈从医六十余年的教训
导读:裘沛然说,“医人之病我写《壶天散墨》,治人心灵之病撰《人学散墨》”。从医75年,从教近60余年,裘沛然为推动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为裘沛然谈临床60余年遇到的挫折、教训以及感悟,字字发自肺腑,可以说是我辈后学中医路上的一盏启明灯,细读之,当少走很多弯路。
771
0
0
0
沈谦益:中医学习方法之我见
作者简介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著有《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一位民间中医传承者的医道独白》(学苑出版社,2020)。推荐正所
1507
0
0
1
还原古中医:告诉你一条学中医的康庄大道
从五千多年前,甚至更早,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幼儿阶段起,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就在探索保护身体健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朴素的哲学为基础,以顺应天地运行、与自然和谐为依归,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防病治病的目的。史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三十毒,就是先民探索自然的例子。神农氏所尝的就是药物的气和
425
0
0
0
《中医人生》中那些正能量的老师
书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立过关于读书的flag,比如每周读一本,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书架上的书越来越挤了,很多书上的灰尘却越来越厚了。作为中医,有明师指导,有好书陪伴,有病人的康复,真的妙不可言。
1611
0
0
1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
824
0
0
0
名医真言:我是如何读中医书籍的
中医书籍,大致可以分为经典类、专著和医话类以及医案类。经典就是四部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专著和医话类者,我个人归纳为,针对某个具体学术问题的成册专著、长篇专论以及短小谈话,其中专著比较严谨,医话比较杂散;医案类者,就是临床诊治案例的汇集。这三
510
0
0
0
黄煌:我的中医学习之路
黄煌 个人简介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 。现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主持全球
3066
0
0
0
刘渡舟: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现在谈谈自学的问题。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能跟老师一辈子,应该走自己的奋斗之路。但是,自学必须讲求方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还得有人指点一二。自学也需要条件,主要的要有时间保证,要争分夺秒,爱惜光阴,要有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如果有上图书
525
0
0
0
如何学习中医和学好经方
第一、如何学习中医。秦汉时期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是中医之根基。因此,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成才的阶梯,是中医学术继承人的必修课程。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既要掌握作者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熟记或理解重要的经典原文,为临床应用打下扎实基础,熟能
2512
0
0
0
余浩:我的学医之路
中医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对中医中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有差异,结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我想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中医!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信”、“求”、“疑”、“悟”、“行”。1.信
1172
0
0
0
裘沛然:瘦因吟过万山归——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教训
“瘦因吟过万山归”,是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所著《两当轩诗集》中的诗句。仲则所作的诗,以清新俊逸,直逼青莲而见重于时。可是他怀才不遇,在坎坷中度过了一生。据文献记载:黄氏曾经写过四首律诗,诗中有“全家都在西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之句,这两句诗曾经风靡当时吟坛,并成为流传后世的七言警句
704
0
0
0
临床型中医人才成长的三阶段
目前,院校教育是国家培养临床型中医人才的主要和重要途径。然而,刚进入临床工作的中医生,临证水平往往一般;而西医相对中医好掌握、见效快,每天面对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西医的方法,对中医的兴趣就逐渐冷下来,甚或忘却。等到三五年后,发现西医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尤其是面对一些慢
457
0
0
0
我经历的学中医三个阶段
写下这个题目,并非是说所有人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是我自己经历的三个阶段,写下来共同道参考,但能有所裨益启发就不妄此作了。这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蜜蜂采蜜,快乐经营阶段这一阶段占据了我十多年的时光。所谓蜜蜂采蜜,指的是博采众家、取其精华。快乐经营,指的是开始时
375
0
0
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