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增不减学习《伤寒论》
“不增不减”,这四个字说起来很轻松,看起来很容易,可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如果有人说自己讲的《伤寒论》是不增不减地回归到张仲景的本源,那么所有的“专家”一定会说这个人是个狂人。大脑在认知事物上本身就有缺陷,无论你多么自以为是地认为公正客观,都很难保证真正公正客观,即使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也很难保证徒弟能不增不减地完全继承师父教授的东西,更何况我们与张仲景时隔 1800 多年,仅凭这残缺不全的《伤寒论》如何能不增不减学到张仲景本意?读者朋友在认识这个问题上先别着急,且看我下面慢慢讲,您放松下来看。
请大家先跟我思考一个问题,《伤寒论》只是 1800 多年前一名医生记录自己看病方式的书,我们却奉为经典,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伤寒论》出现之后的上千年里再没有出现一本书能超越或取代它的地位?难道中医学在千百年里就没有进步?医学的发展永远只有一个目的:找寻疾病的真相。为了这个真相现代医学不停地否定前人的认知,以期更接近真相。如果千百年来的医家不是盲目崇拜,那么《伤寒论》成为经典只能是一个原因:张仲景找到了疾病的真相,而《伤寒论》所记述的就是疾病的实相,这个实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伤寒论》是否真的记录了人体的真相?张仲景在序中说到读完《伤寒论》后应该达到的医学造诣,“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从这几句话来看张仲景对自己所说是很自信的,读完《伤寒论》后应该能做到的最基础的是看清楚一切疾病的源头,如果看不清疾病的源头却企图取得高疗效那是不可能的,看清疾病的真相是学习《伤寒论》最重要的目的。如果说学好经典能够包治百病,或者治一个好一个那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医学规律,但较稳定的高有效率和治愈率是可以做到的,看清疾病的根源是能够做到的。
如果说古人发现了真相,我们就需要探讨古人是如何发现真相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现代医学还远远不能达到看清疾病真相的地步,那在没有任何仪器和解剖并不发达的古代,当时的医生如何能看清疾病的真相?医学是客观严肃的事,我不相信史前文明、外星文明、超能力之类的推测,但可以从经典中找答案。《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告诉了我们答案,篇中记载上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他们虽然在境界上有不同,但这四种人都是得道者,这个“道”是真理的代名词,只要是得道者自然而然就知道疾病的真相。那如何成为得道者,或如何处于得道的状态,就是能看清疾病的关键。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很多人一听“得道”两个字便望而却步,以为得道要掌握无数倍于常人的知识,或以超越常人的方式来训练身体,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要相信小说中的境界和修炼方法,那些都是虚构的。
上古圣人教的得道方式很简单,“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简单说合于道的方法就是放松下来,放下身体与头脑的一切紧张,让身与心尽可能地放松,人的气血才可以在体内无障碍地流通。在这种最放松的状态下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在最放松的状态下与天地万物互动,远离任何让自己紧张的虚邪贼风,不放纵嗜欲,适时地躲避淫邪。这是人体最自然的状态,即合于道的状态,“道法自然”。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可以自然地知道疾病的真相,在自然状态下所观察到的疾病真相,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记载的真相。也就是说在最放松的状态下看到病人,自然会知道这个病人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某几段文字所描述的病情,用《伤寒论》来印证我们的心,只要看到的病情与张仲景所描述的一致,不增也不减,大概就可以确定自己学习中医已经上道了。当看到的病情与张仲景描述的有隔阂,需要或增或减来解释,或更有甚者要强迫自己相信这个解释,这就说明错了。只有不增不减地学习《伤寒论》,心才会越来越明了,越学越接近真相。
中国人发现真理的过程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把全部精力用于记录所观察到的客体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分门别类精细地观察着人体,谨慎地分析着人体的每一个微细表现,这样的精细观察打造出一个强大的基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医学体系。中国人在观察人体的时候是从自己入手,中国人发现真理之所以不能够彰显,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明亮,如果我们的心像没有灰尘的镜子,自然就可以不费力气地映照出人体的真理,就如同平静的水面可以清晰地映照出一切外部景象,如果水面总是波澜起伏会看不清。因此中国人的学问是从静心开始的,静下心来观察人体,就能发现人体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顺应这个规律去干预人体就是中医。
因此中医没有在人体表现的细节处做文章,而是在静下心来客观地观察人体与自然的规律,经典的几乎所有篇章记录的都是规律。我们从《黄帝内经》的头一章开始往下看,《上古天真论》记录了男人和女人一生的身体变化规律,《四气调神大论》记录了每一年天地四时的变化规律,《生气通天论》记录了人体阳气的规律,《金匮真言论》记录了五脏的规律,《阴阳应象大论》记录了阴阳的变化规律……只要静下心来,我们就能在经典的指引下看清这些规律,并学会顺应规律。在古人的思维里,圣人发现了天地间的规律,就是道,他们把规律记录下来的书就是经,不同的经记录道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我们没有圣人的心境,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读诵经典,一是可以运用经典中记载的规律为他人服务,二是通过体认这些规律,来提高自己的心境,以使自己合于道。
请大家一定警惕,真正放松走在求道上的人,不会逃避世界躲到大山里不与世界来往,只有紧张与恐惧才会让一个人放弃看世界,放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放松下来的人会“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会很放松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逃避,更不会给逃避找一个看起来很清高的理由。
另一种也不是求道者的心态,即用一个圣人的行为来要求自己,给自己制定严格的标准,让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做到圣人般的完美,这样的人即使在众人的眼中光彩夺目,尽善尽美,他也不是个求道者。圣人的美是静下来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任何的做作都远离了道。
我们用头脑去推测,去臆断,不可能看清疾病的真相,也根本不可能不增不减地学习《伤寒论》。只有回归心的本源状态——恬淡虚无,我们才能看清疾病,读懂圣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张仲景有一颗同于道的心,故他得到了看病的真理,我们若要获得这真理,必须要在这颗心上努力,同气相求。张仲景就是在这个心的状态下看病并写成了《伤寒论》,我们也只有在这个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会出张仲景的用意。
在与师弟师妹一起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一条个人认为无比宝贵的经验:只要人的心不处于放松的近于道的状态,即使告诉他你千辛万苦从经典中体会到的真理,他也不会接受,或者即使当时接受,回家后一定会用自己浮躁的大脑改造这简单的真理,或者接受了也不重视。总之无论你多掏心掏肺,都不能把经典这至简至真的真理传授给一个浮躁的学生。如果一个人的心很安静,你会很愿意与他交流,给他传授经典知识一点就通。而且多数情况他们自己都已经在经典当中隐约知道了答案,只需要你轻轻引领,他们便很轻松地学会了。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黄帝内经》中凡是岐伯或黄帝要传授至简至真的真理时,都需要学生先斋戒。斋戒只有一个目的:使心安宁,回归自然。因为对于一颗浮躁的心,传授医道是在“慢泄天宝”每一个学中医的学生都要保持住恬淡虚无的心,这颗心是成为明医的种子。保护好这颗心,时时呵护这颗心,让它如水般柔软慈悲:在遇到困难阻碍时既不对抗也不屈服,轻轻地穿过各种阻碍;在有所成就时不骄傲,静下来继续成长;在遇到打击时能够足够坚韧,不卑不亢。保持住最珍贵的初心,多读经典,默默地读诵,自然而然种子会发芽,开花,结果。
总是有人问我学中医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永远是守住这颗恬淡虚无的心。静下心来,就知道经典是最宝贵的财富;静下心来,就知道经典所说的就是人体的实相;静下心来,就知道任何紧张的努力都是南辕北辙;静下心来,就知道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不受各种诱惑,默默地读经典,就这样自然的发芽,自然的开花,自然的结果。中医没有秘密,一点都不神秘,最大的秘密就是保持心的“上古天真”,这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仲景理法》,作者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