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案之:【通因通用】治妇人漏下证

一中年女士,月经淋漓不尽两年多。多方医治,看遍中西医,无效。

刻诊:唇舌色黯,舌质紧,脉沉迟。神色抑郁状。

经血突然大量流出为【崩】,持续淋漓不断为【漏】。

此妇人病为【漏下证】。

前医基本用止血药加补虚药的时方思维立方。病情缠绵不愈。

病人有二点自述是辩证要点:

1,经血色鲜红。偶有血块。

2,经血漏下有时间规律。每天的下午1点多和7点多,明显漏下增多。

诊断: 经血色若清淡寡少,为虚。虚不摄血。 若鲜红有血块,为实,为瘀也。血脉瘀陼,迫血妄行。

再加上病人自述有两次剖腹产史,以及唇舌色黯,已可确定为血瘀。而非血虚。

病人自述的第二点往往会被忽略。因为不具备古典中医思维者,是没有对疾病的时空参合之概念的。

而这恰恰是古典中医最精深与独具魅力所在。

古典中医始终是把人置于天地时空的参照系,来【人天合一】的研究生理、病理与医理。

这其中,最核心的交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原点:易理。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也。难怪药王孙思邈发出如此慨叹与诤言。

每天下午的1点多,是未时。7点多,是戌时。而这两个时辰在十二地支中,都是代表燥土。午后时分,天地能量以肃降为主。未戌时,更为土行能量转化加速的节点。

加速肃降的天时能量作用,故而经血下行出外明显增多。

但还有个问题。血行是需要有气来推动的。淋漓失血2年有余,其为何会有如此持续而强烈的气机的涌动?

此时,古典中医的推理镜头又从天地时空的视角,拉回对人体内部无形的气机的分析与思考。

“天地人”时空同参, “精气神”阴阳合断。 这才是真正的古典中医诊疗思维。这也是古典中医与当代西化中医,现代西方医学的本质区别所在。

内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该患者的抑郁状面貌,紧绷感的舌质,瘦削冷硬的形色,还有沉迟,郁结感的脉象,都昭示了一个指归:【气郁于内】。

同时,其手脚凉,但却不怕冷。尤其是脚,常年只穿单鞋,哪怕是冬天。这个体征更表明【气有余则化火】,同时肝气不舒,郁结于里而导致的【阳郁于内】。

这就是典型的四逆散证。

同时,该患者70年生,按五运六气推算,生年为庚戌年。乃金运太过之年。燥气太过,肝气受抑。其自身的先天体质偏性就易于肝气不舒,木气太弱。

也从个人体质能量偏性的角度,佐证了诊断结果。

至此,病机分析结束。因阳(气)郁于内,同时少腹胞宫有瘀血,造成瘀血内阻血脉,郁气迫血妄行。故而常年淋漓不尽。并当在天时肃降加速转化时分(每日的未戌时)溢血增多。

按仲师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处方:四逆散 合 桂枝茯苓丸。

估计前医或时医会大惊失色。病人已是出血淋漓不尽了,怎可再用温化活血的桂枝茯苓丸,和通畅理气的四逆散?!

先说下疗效:

病人自述,吃药第一天,经血即明显减少。仅服5付,出血已基本止住,仅剩极清淡的轻微血渍。

效不更方。再服数付,及加服小建中汤,化生气血,补虚建中。收功而愈。

此案5付治愈多年漏下,除了遵仲师嘱训【随证治之】,还体现了内经医典之理【通因通用】耳。

谨以内经原文附录,致敬我华夏医圣先师: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三千年医典,五千年历史,七千年文明。 圣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