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收藏的季节致病模式

大家都知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古语。今天我们来细推一下它在人体里面的反应。

燥生风,最易伤肺。

今年立冬前后的气温比往常高一些,包括在秋天的时候气温也是比平常秋天略高,像武汉一秒入冬的模式居然也能有秋天暂停键。从正常的外感六邪来说的话这个秋季燥邪当令,漫长的秋天会让持续性的燥邪长久的与我们相伴,出现一系列燥的症状,比如皮肤干燥瘙痒、毛发干枯等等血虚失养肌表的症状。但肺主皮毛,故而在内燥邪最易伤肺。

然后我们在来看一下这个季节的特点,秋天虽然漫长的横跨到了冬季但是会时不时的突然降温几天然后再热起来,越是在接近冬季而又是秋天的气温的时间段里面,再降温就会导致本身有燥邪伤肺阴加上降温天气带来的寒邪伤肺卫,所以咳嗽肺炎高发,大致上开始多为干咳,这有明显的肺燥的反应,后续夹杂着寒邪的外感。

然后再细看这个秋的季节性质,当它占领了冬季后对人体的影响。冬季主藏,肾主水也主藏。冬季阳气都藏于地底所以冬天从井里出来的水都是温的,夏天阳气都浮于地表所以夏天井里面的水最凉爽。但是当冬季的气候不寒反而热的时候,原本应当收藏起来的精气得不到阳气的收敛固摄而浮游在外,这个时候秋季的燥邪还在继续(因为季节的反常,冬季的寒邪不得位,故而继续被秋季的燥邪占据着地盘),燥邪最易伤津耗血,人体里面没有被收藏起来的肾精会直接被这燥邪给损耗掉,造成人体肾阴亏虚等系列症状易在这个阶段发生,比如雷龙之火上燔。

另外再说一下这个冬季虽然不得令,但是它会时不时的来,然后降温一段时间又升温。越入深冬降温的时间段会越频繁,所以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寒邪。随着气温渐渐下降,燥邪寒邪频繁交替,寒邪易伤阳气,寒邪侵入人体后,直接伤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出问题而形成内湿,燥邪才伤的津还未补回来,体内又开始生了湿。故而燥邪留下的虚热,和寒邪刚产生的湿,在体内又形成了湿温。天气反复忽冷忽热继续下去的时候,发病的趋向会偏湿温,而且会是外感伤寒内有湿温的情形。

上面说的是今年的季节反常出现的对应的问题。那“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个情形正常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前面说过冬不藏精的状态,现在看看为何会春必病温。当冬天的肾精没收藏好导致成为空虚状态的时候,到了春天肝木生发的时候这个木是需要水的滋养才能正常生长的,特别是在长个子的树木需要的水分更多、长个子的小孩需要的营养精微物质也更多一样,但是当肾精空虚了后,没有足够的肾水来供养肝木,肝木因为生发而耗尽自己的水分而易成为无水之木(化燥耗伤阴血),无水之木为燥木,而燥木易燃易生火热之邪。

写完才想起来六味地黄丸的由来原是为小孩儿创作,补肝肾阴,目的是帮助生发生长的,所以小孩子要长个子得从肝肾入手。但是脾胃运化无力易生痰湿的小孩不宜服用。

因念好久没更新,文章又在匆忙之中而成,多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