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预防感冒食疗汤

春日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

这首“献岁春犹浅,园林未尽开。雪和新雨落,风带旧寒来。”则形象的刻画了初春的气候特点——温度常常骤升骤降,乍暖还寒。这时的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气温的忽高忽低,人体容易被风寒邪气侵犯而着凉感冒。

在民间人们会以淡豆豉配伍葱白豆腐煲汤,一方面可在久处寒冷后为预防感冒发汗暖身;另一方面适合年老体虚或孩童等不适宜冒然用药的人群,在风寒感冒或风温初起时的食疗药膳。

食材

主角:淡豆豉15克,葱白60克,豆腐1块,山药70克。

配角:生姜3片,食盐、植物油适量。

《肘后备急方》将葱豉汤(以葱白、淡豆豉煎汤)视为数种伤寒之“一药兼疗”妙品。后在《饮食疗法》中加了一味豆腐,亦增加了一份益气和中清热解毒调和温凉之效。葱白豆豉散外寒,豆腐清里热,这样表里双解,有中医十分形象生动的评价此方:“辛散而不燥烈,无过汗伤津之弊;扶正而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虑。”

中医认为淡豆豉,能升能散,为宣郁之上剂,尤长于宜散解表,凡外受寒热,暑湿交感,食饮不运者皆可应用。葱白,专主发散风寒邪气,《纲目》中言“豉……得葱则汗”,葱、豉相合,则发汗解表之力增强。豆腐则能益气和中,清热解毒。今又加入少许山药以扶助正气,与主料共收扶正解表作用。主料、配料配伍,性味趋于平和,煲汤热服共谱发散之力。

品汤物语

油煎使豆腐告别了娇弱,换上了“盔甲”,显得格外“独立”,表皮微微焦香,软嫩的质地仍在内里留存。豆腐渗出沾染的油脂,葱白给汤清鲜,豆豉泛起微微酱香,伴着些许生姜辛味和山药甘甜,让汤汁清香与浓郁兼得。趁热喝汤只觉香气在口中扩散,寒冷的身体开始变得温暖开来......

淡豆豉:味辛、甘、微苦,性寒,入肺、胃经。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疗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

葱白:味辛,性温。归肺、胃经。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抗菌之效。

豆腐:味甘性凉。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之功,《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药食同源之品。

小贴士

此汤都是食材或药食同源之物,温凉搭配趋于平和,是老人小孩比较安全平和的食疗汤。但痛风患者少食豆腐,孕妇等特殊人群需遵医嘱。

这款简单的汤水,却包含了细小的心机,保留了葱须效力更强;当我们要发挥淡豆豉的解表、宣发郁热之效时,淡豆豉与葱白的煮至时间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了;趁热喝之,至身体微微出汗,或者喝完盖上被子至微微发汗,会觉得清爽舒服。这就让我们细看细节步骤。

将带须葱白刷洗干净,切成段,连根位置可中间划开,更易煮透。

将山药去皮切块备用。

将豆腐切块后,以少许油脂煎至四面金黄定型。

将处理好的豆腐,山药,姜片加入汤锅,入约3-4碗水量,大火煮沸后转中小火盖盖煲煮30分钟。

而后加入淡豆豉。

再加入葱白。

继续煮7、8分钟,入少许盐调味即可,趁热服之,至微微发汗。

这款经典药膳方,最主要的食材便是葱白与淡豆豉,所谓“物无不变,变无不通”,如今的葱白淡豆豉豆腐汤亦是演变而来。而所有的变化加减亦应因人而异。

如外寒入侵而又有内热,则可加豆腐;如痛风者可去除豆腐;如脾胃弱正气不足,则可加山药;如作为预防保养家用的咸豆豉亦可(只是效用减弱)。

作者: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