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雪峰:以“气化”理论理解“三阳经”

冉老认识《伤寒论》以“气化”思想贯穿始终,具体在“六经”中的认识如下。

太阳

《伤寒论》中尤其重视《太阳病篇》,冉老曰:“太阳为伤寒第一层,治之当后无余事,治之不当后变化难极。”

《太阳病篇》也最能体现其气化思想。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然而,寒水虽为太阳本气,但它能化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 的生理、病理关系。

少阴之气为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它能温化寒水变为气。 该气又能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起到闭表抗邪的功能。可以说,“气”从水生, “水”则由气化。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系。

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例如第二十九条的四逆汤证、第六十一条的干姜附子汤证、 第八十条的真武汤证等。

太阳为开,气化则能出焉。阳既称太,由阴出阳,其前身却是寒水,是太阳本身生理原有水热,故其为病,不化热即化水。

如:大青龙汗不出烦躁,即表未解化热的渐端;小青龙心下有水气,即表未解化水的渐端;五苓散证,消渴小便不利,为汗下合水病;栀子豉证,心烦懊 ,不得眠为汗下合热;白虎汤证内外俱热,是热郁气分;抵当汤热入血室,是热结血分;十枣汤硬满痛呕,是水结于 上。真武汤眩擗地,是水结于下。大陷胸汤之短气烦躁,硬满剧痛,乃水热并结;诸痞濡而不硬,满而不坚,乃水热郁满,如诸泻心汤证。

从气化总结:大青龙证的烦,属外;大承气证的烦,属内,栀子豉证的烦,属虚;大陷胸的烦,属实;四逆证的烦,属寒;泻心证的烦,属热。小便不利是水结,小便自利是血结。

小柴胡的外枢,大柴胡的内枢,均在法中。三焦经络脏腑,三焦内的气化,则三焦外的气亦化,胃肠外的气通,则胃肠内的气亦通。

阳明

**阳明气化不从标本,而从太阴中见之湿化。**因为两阳合明,名曰阳明。阳气太盛,必用阴加以节制,方使气平而无病。为此,乃有随从“中见”之湿化颉颃其燥气。燥得湿,相济为美。若湿太盛,或燥太盛,则燥湿不得其平反而为病。 阳明之中气为湿,若湿气不及,则不以从中而化,而反从本燥之化,抑或从标阳之热化。这样,就成为湿化不及,燥气太过,便可发生阳明病的燥热实证。

阳明病的热证:在于上者,热与气郁,则见心中懊 、胸中窒塞、舌上有苔;在于中者,则热伤气阴,而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在于下者,则热与水结,而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阳明病的实证:潮热、腹满、手足濈然汗出,谵语,大便燥结,脉沉紧,舌燥苔黄。至于阳明而从“中见”之湿化,反映在阳明病中则非常突出,例如第187 条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坚者,为阳明病也。” 陈修园注:“阳明与太阴之气相为表里,邪气亦交相为系。

伤寒阳明脉大,今浮而缓,阳明身热,今手足自温,是为病不在阳明而系在太阴。太阴者,湿土也,湿 热相并,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热得以下泄,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已过,唯八日值阳明主气之期,遂移其所系,而系阳明。胃燥则肠干,其大便无有 不坚者,以为阳明也。”他又说:“此节合下节,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义也。”

阳明为阖,以气化言,胃为阳明功用主宗策源地。如论诸承气证:便硬燥屎,同是胃实,燥由硬来,硬可化燥,不过燥较硬更进一层。硬则气机勉可微通,燥 则呆钝死质,助益生理则不足,障碍生理有余,横梗堵塞,气化难通,所以必用下剂,以承此不能承之气。则大承气汤下之句,当属燥屎下,理甚明显。若但硬 未燥,则小承气推动可下,调胃承气润沃亦可下,不必定用大承气。承气与白虎 为一经一腑的对峙,白虎与栀子为一气一血的对峙。在府用承气,在经用白虎, 在气分用白虎,在血分用栀子。

论葛根证,今阳明为太阳所逼,本阖反开,开于下则下利,开于上则为呕,即以葛根加半主之。盖以半夏出结气,以遂其开之势,而利导之。葛根的转输,可以解表,可以开里,可以和里,可以同热药用, 可以同寒药用,可以治寒变换治热。

“太阳病,寸浮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 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指出阳明多热结,此无大热,不更衣无所苦, 实为变例。阳明其气燥,即蓄水,利水兼育阴,有猪苓法在,不用猪苓而用五苓,水行热去,热去津回,又是另一番气象。

少阳

**少阳为枢,本火而际阳,中见厥阴风木。**因少阳标本同气,故从本气之火 以概其标。然少阳为始生之阳,其气萌芽,向上向外,生长不息,最畏抑郁气机,而为发病之原。另外,少阳之气初出于地上,虽然生机盎然,稚阳犹柔,必须借赖中见之厥阴风阳温煦,以助少阳生升之气。

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心烦等热证,是从少阳之本,火气之所化也,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乃是少阳甲木气机郁勃不舒之象;至于头目眩晕,又是中见风木之气的病机反映。

最有意思的是,少阳与厥阴两经在发病时的证候不即不离,颇多近似,反映了两经的内在联系,如少阳病的咽干与厥阴病的消渴、少阳病的心烦与厥阴病的心中疼热、少阳病的默默不欲饮食与厥阴病的饥不欲食、少阳病的喜呕与厥阴病的吐蛔、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与厥阴病的燥热气化问题。

何为少阳、为火气,《素问·六微旨大论》 中明谓:“少阳之上,火气从之。河图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阴阳互为生成,故名 少阳。”少阳的提纲,唯在气出入,邪热上走空窍,故六气之火为气。具体气化 学说在其注解中可体现。

本文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冉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