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器具
最好选择瓦罐、砂锅类器具,因为这类器皿的材质稳定,导热均匀缓和,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影响药物的合成与分解,故从古至今一直被沿用。另外,还可以选搪瓷、不锈钢、玻璃等材质的器皿。
但是要禁用铁锅、铜锅和铝锅煎药,因为这些材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从而改变药性,影响汤剂的质量,进而降低疗效。
加水量
加水量要严格把控,因为水多了可能会影响药效,且服用困难;水少了,可能煎焦。
一般第一煎加水量控制在高出药面3厘米为宜,第二煎控制在高出药渣表面2厘米左右。
但应注意质地疏松、体积大、芳香易挥发类的药材,加水以覆没为度;质地坚实体积小、需要长时间熬制的,需多加水。
浸泡
煎煮前一定要把药物先用冷水浸泡,加入的水量以高出药面二指为准,以便使药材能够充分浸透变软,细胞膨胀,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
另外中药材大都含有蛋白质,所以,不要用热水浸泡,否则药物表面蛋白质立即凝固,影响有效成分的释放。
煎药时间
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具体性质来决定。以花、叶、茎等药材为主的中药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可浸泡1小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腐败。
煎煮时间,一般第一煎以药沸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但解表类药第一煎10~15分钟,二煎10~20分钟;滋补类药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在次数上,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更佳。
火候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
文火是指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分蒸发也慢。武火是指强火,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也快。
通常煎药时的温度太高会使水分蒸发太快,不利于药物成分的释放,甚至煎煳;温度太低又熬不出效果。
因此一般对火候的控制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使其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附:常用药引子
俗话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子亦称引经药、引药,主要是指能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物。
具体来说,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
增强药物疗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汤剂,常放入大枣;产后淤血多、乳汁少等,常会用到生化颗粒或生化丸,最好用红糖送服,以增强补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直达病处。中医认为,盐味咸,可引药入肾,作为药引能帮助药物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最好用淡盐水送服。
缓解“毒性”。清热解毒药药性寒凉容易伤胃,含贝壳矿石类的中药较难消化,都需要用米汤送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顾护胃气。应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药物时,常常用红枣做药引,缓解毒性。
常见药引子的用量用法
生姜汤: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通宣理瞵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亦或是中药汤剂。一般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汁,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稀米汤:主要指粳米汤或糯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常用于送服寒性较重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三黄泻心汤、牛黄清胃丸等。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适量熬成稀粥,取上层汤汁,趁温热送服药物即可。
蜂蜜水:常用于送服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润肠丸等,一般用枣花蜜或槐花蜜5~10毫升,冲入温水300毫升,送服药物即可。另外,蜂蜜还能减少中药苦味,使中药更好入口。
大枣汤:常用于送服益脾胃、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取汁,送服药物即可。
淡盐水:常用于送服补肾药,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一般取食盐1~2克,加温水300毫升左右,溶于水后送服药物。
葱白水:常用于送服治风寒感冒、鼻炎,痘疹类病的药物。多以大葱白1~2段切碎,煎水取汁送服药物,或入汤剂同煎。
竹叶水:常用于送服清热利尿的中成药,如导赤丸、萆分清丸等。一般取竹叶6克,加水煎煮取汁,待温送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