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斌:少阴病提纲解析

作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是在表的阴(寒, 虚)证;也有(在里的阴(寒,虚)证)里阴证,表里皆阴证,表里皆虚寒;与太阳病表阳(表、实、热)相对应,互为表里。

(一)基本条件

1、脉微细:微细,沉细,沉弱,微弱(寒邪束缚脉搏跳动无力)。

2、但欲寐也:是一种疲倦、昏昏欲睡、无精神,阳气被寒邪所困的表现。

(二)补充条件

1、无发热但恶寒:少阴表虚寒证(表阴证,里阴证)有时也发热。与太阳病发热不一样(一是体质:太阳病发热体质壮实,热象高,少阴病发热多为虚弱体质,发热低微;二是脉象,太阳病发热脉浮紧,少阴病发热脉沉微弱)

2、汗:无汗(有汗为少阴中风,用桂枝加附子汤)。

3、二便:小便白色(虚寒),大便正常或结(大便结,不一定是热,有时有寒结的便结,四逆汤)。

4、头身四肢:头身或四肢逆冷、厥冷,冰冷,疼痛、麻木、强硬;或身疼、骨节疼痛,四肢冷(附子汤)或肿胀(真武汤)沉重;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阳病手足温(少阴与太阴,少阳的区别)。

5、舌质舌苔:舌质淡、舌苔白,有津。

6、口中感觉:正常,口中和。

7、口渴否:自利而渴(真阳虚弱不能化生津液,津液不能上承)属少阴;自利不渴为太阴(太阴病水饮寒湿重,无热,所以不渴)这也是少阴与太阴病的区别。

8、饮食:一般正常。

9、少阴病表阴证偏少,少阴病里阴证偏多。少阴表虚寒证多是老年,或是素体阳虚之人,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是麻黄附子甘草汤,表现为:但欲寐,没精神,困倦,脉沉细,恶寒;少阴里虚寒证多见于咳喘,痹证、肿胀以及各种功能低下的阳虚水饮病证候或是脱阳的各种疾病危重时期,多用附子类方,四逆汤类方。

(三)少阴病与太阳病互为表里,太阳病久不解可以转入少阴成为伏邪;在少阴的伏邪可以通过发汗(微汗)从太阳而解(反复解表)。

(四)少阴病分型

1、少阴表虚寒证(表阴证)):少阴表虚寒证多是老年,或是素体阳虚之人。

表现:但欲寐、无精神、疲倦,身疼,流涕等表阳虚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2、少阴里虚寒证:多见于四肢痹痛、水肿、眩晕,阳气虚弱等急慢性里虚寒证。

表现为:身疼、四肢冷痛、四逆、麻木,或是眩晕,头昏,背心怕冷,夜尿多等,用四逆汤类方,附子汤等。

3、少阴中风证:身冷,汗出多而恶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脉微浮无力: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少阴热化证:脉细数、舌体瘦小、舌质红、舌苔干红,喜饮水、烦燥,精神亢奋。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也可以把本证化为阳明里,虚,热证)

(五)代表药物

麻黄、附子、细辛、干姜,炙甘草。

(六)太阳病与少阴病的关系

太阳病久不解入少阴,反之少阴病可以通过太阳病而解,所以他们之间通道是双向的,对于复杂少阴病的治疗就多了太阳病这个通道。

(七)体质辨证

多为附子体质,桂枝附子体质,干姜附子体质,乌附痰饮水湿体质等复合体质。

(八)治疗方法

1、微汗法,用于少阴表虚寒证: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夹饮);

2、温阳散寒,扶阳抑阴:附子汤,四逆汤等。(少阴里虚寒证)

3、回阳救逆: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少阴里虚厥脱证)

4、温阳益气利水消肿:真武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里虚寒证)

(九)少阴中风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脉微浮无力,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十)太阳病与少阴病的关系

1.区别

(1)发热与无发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存在(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少阴病无热恶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2)脉像

太阳病脉浮紧数,浮缓;

少阴病脉微弱,浮弱,或是沉迟。

(3)寒饮的多少

太阳病夹有的水饮比较少

少阴病夹杂水饮比较多

(4)状态

太阳病处于比较实的状态,抗邪能力强

少阴病处于虚弱的状态,表现为一派虚弱之像。

2.联系

太阳病久不解入少阴,反之少阴病可以通过太阳病而解,所以他们之间通道是双向的,对于复杂少阴病的治疗就多了太阳病这个通道而排出体外,非常多的少阴病顽固难治,里面有太阳病或是太少合病,所以在治疗难治的少阴病时,不要忘记太阳病的存在,要温太阴化水饮同时结合解太阳之表。

本文选自《经方方证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