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植山:2020庚子疫情回顾与2021辛丑五运六气分析

作者:

我们在2020年1月22号首次看到新冠肺炎病人的病例资料和舌象后,当即意识到有了“伏燥”病机,要从丁酉年的运气柔干失守其位三年化疫产生的“木疠”去理解。按照《玄珠密语》的讲法,丁酉岁的地甲子是壬子,这也是疫情易在庚子岁暴发并不易消退的因素之一。笔者在2020年1月24日完成的《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五运六气分析》一文中及时调整思路,并作了这样的分析预判:

我们原来对己亥年末疫情的判断,因未充分关注到丁酉伏燥的因素,以及未及时获得早期的疫情信息,故认为大寒交岁气后会很快缓解。现在有了伏燥的因素,庚子年的岁运又是“太商“,燥气太过,不利于伏燥的快速缓解,故疫情的消退就不会那么快了。但大寒以来的岁气交接正常,庚子岁一之气的客气太阳寒水对疫情的缓解也较为有利,在政府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若能充分发挥好中医药的作用,我们仍相信疫情在2月份会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尽管疫情的规模超出预期,但看到大寒前后岁气的交接比较正常,故我们对疫情的发展趋势保持了较为乐观的态度,并在1月28号果断作出2月2号将出现拐点的判断。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消息看,除湖北以外,全国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数,从2月3日起的800多例下降到2月13日的300例以下,实现了十连降。中国和世卫组织2月29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进一步应证了2月2号的时间拐点,再次显示了五运六气理论在疫病分析方面的价值。

国内第一波疫情得到控制后,我们对疫情后续的分析是: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伏燥”和“木疠”特性,故大的疫情基本控制后仍会有较长时间的散在发生,在2020年运气条件下不易完全消退。

因为《黄帝内经》对少阴司天年之年有“五之气……其病温;终之气……余火内格”的论述,故我们分析秋天疫情有反复,但应该只是小反复,不会出现有些人讲的更厉害的第二波。10月份以后的疫情反复印证了上述分析。

从新冠肺炎感染的临床表现看,普遍出现的异常疲劳、肌肉无力等恰是伏燥的临床特征;患者常出现肝功能异常及多脏器损害,焦虑抑郁、嗅味觉失灵、肢体麻木发抖等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在传染性与流行性方面表现出变化不定的特征,又都符合了“木疠”的特征。

我们按照“伏燥”和“木疠”的运气病机和庚子年春的运气特点制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病中医药预防方案》,经无锡地区和全国多地的推广应用,取得很好的防控效果。在危重证的救治方面提出“伏燥在太阴,急从阳明解”而以《金匮要略》麦冬汤促排痰改善呼吸窘迫的思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根据运气思想采用“三因司天方”的正阳汤,则在促使患者转阴上显示了突出效果。

辛丑岁运气分析

2020年的气候特点及大寒岁气交接前后的运气变化情况:2020年刚进5月,中原地区就出现了连续高温天气。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在5月2日的下午3点全国共有109个气象观测站达到或突破5月上旬的极值,太原、郑州、合肥等地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合肥最高报43.5℃)。但5月4号5号就大幅降温至25℃左右,出现“火胜水复”之象。六七两月各地暴雨不断,洪涝灾害频发,8月上旬立秋前后气温仍凉快,司天少阴君火被遏;至8月中旬末伏出现的高温仅37℃左右,持续时间也不长,前期被遏之火未能得到充分发泄,“发作待时”,成为秋后疫情反复的一条因素。

2020年秋,关于拉尼娜将引起极寒天气的信息在网络热议,如10月8号的一则网文:“拉尼娜将会造成六十年一遇的极寒,2020~2021年冬季我国将出现强极寒。”

冬至以后确实也出现了较强寒流,央视1月8号报“今冬二九寒意足。”多地出现的低温破当地最低气温记录。但寒潮时间很短,并没有预警的那么强烈。1月14日央视报“目前已经是三九天了,温暖程度可以说堪比常年4月”“现在还是隆冬时节,却有了早春之感。”1月20日中国天气网:今天我国迎来了大寒节气。都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但今年大寒节气开场,气温却不走寻常路,回暖势头很猛。1月23日报:下周六之前,盛大的回暖将铺满我国陆地,不管你在海南还是黑龙江,新疆还是上海,都将被回暖眷顾,东北三省要暂时化冻,黄河以南持续零上,广东大部正式进入春天,全国从偏冷暂时转为偏暖。

从理论上看2021辛丑岁的运气特点: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羽水运。岁水不及,气化运行后天,但下加在泉的太阳寒水属“同岁会”,运化较平。全年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偏于湿寒。整个初之气的运气对当前疫情的消退是有利的,但二之气客气主气均为少阴火,两火迭加,经文讲“其病温厉盛行,远近咸若。”

上面《黄帝内经》经文从运气常位而论,但文中强调“时有常位,气无必也”“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我们以往的经验,这个“象”主要看年初岁气交接的状况。虽然今年大寒前后初之气的岁气交接尚可,但《素问遗篇》有升降失常“不迁正”“不退位”之论,就丑、未岁而论。《素问遗篇》讲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少阳“升天不前”。这种运气失常以年初气温的骤升骤降为主要特点,《素问遗篇》的描述是“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阳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复布之,寒暄不时”。

第二种情况是是厥阴“降而不下”。经文说:“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皛,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清躁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厥阴风木降而不下的原因是被燥金阻窒,表现为气象偏燥,物候来迟。

2009己丑年初,北京还在农历正月气温就猛升至28℃以上,又骤降至0℃以下,这种骤升骤降连续了多次,恰如经文中说的“暄暖乍作,冷复布之”“冰再结”。全国多地气候变化与北京相类,媒体用“过山车”来形容这种气候变化。看到这一气象,我们“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疫病预测预警研究课题组以此作为重要依据之一,成功预警了2009年的甲流疫情。

反之,《黄帝内经》对2015乙未岁和2017丁酉岁的二之气,分别有“温疠大行”和“疠大至,民善暴死”的论述,但我们根据观察岁气交接较正常,未出现上述升降失常的情况,故在报告中排除了那两年春天的大疫情。2020年初也是结合观察到岁气交接较正常而果断作出疫情将在2月2日出现拐点的分析。

从今年的情况看,自1月上旬至今气温一路回暖,一个多月了没有出现严重骤升骤降的状况,已基本可排除“少阳升天不前”这一格局了。

但最近看一些气象报道:2月5日报“浙江多个地市遭遇‘50年一遇’干旱。”“去年11月以来,截至今年2月4日,深圳国家基本站累计降雨1.6毫米,比气候值(92.3毫米)偏少了98%,为历史同期最少。”2月8日北京日报“北京天气仍旧十分干燥。”各地气温虽比常年偏高,但物候的春意并不浓,似有少阴不退位,厥阴降之未下之虞。联系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讲二之气“其病温厉盛行”,则今年春天疫情反复的概率可能较大。

至三之气(小满日后),《黄帝内经》讲“天政所布,湿气降……寒乃随之”,或有湿邪,其气亦微。此运气条件极有利于辛丑疫情的消退。

辛丑年春预防方

基于上述对当前五运六气的分析,我们制订的春季预防方为:生地10~15克、竹叶10~15克、泽泻6克、桂枝6克、干姜6克、北五味6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

此方以**《汤液经法》大补肾汤**为主,妙在方中桂枝、干姜、五味子是小补肝汤,既可助春生之气扶阳抗寒,也遵循了《黄帝内经》“一之气宜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之旨。最近我们用补肝汤治新冠疫的伏燥戕木引起的严重乏力等症有良效(参见《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1月27、28号的报道)。生地、竹叶、泽泻三味则补肾之外又兼清了庚子岁的余火残燥,也适应了当前少阴不退位而偏于燥热的天气特点。

从全年的运气讲,辛为水运易伤肾,丑为湿土司天易伤脾,《三因司天方》以五味子汤调太阳寒水,以备化汤治太阴湿土。此方之大补肾配合王好古《阴证略例》的神术汤治脾化湿,一方而兼俱了静顺备化两方之义。

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药性理论,此一方而水(生地、竹叶)木(桂枝、干姜)火(泽泻)土(苍术、甘草)金(五味子)五行俱全,且药性平和,药味简约,适宜预防,也可用于轻证治疗。(顾植山 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本文仅就国内气象资料所作的分析,国外疫情宜作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