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

陈潮祖

陈潮祖(1929-2018),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为方剂学硕士导师。2018年11月,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9岁。学术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继承,大胆创新,且数十年如一日,教学之余,深入临床,临床之余,精研理论,着力笔耕,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上,始终坚持以论明理,以案实论,力求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论实理透。由于内容生动具体,言辞雅畅清新,受到学生好评,誉为”月下清泉,流于石上”。30余年来,一直主讲方剂学,先后为学科、专科、西学中班、进修班等各类学员讲授方剂学,还培养了学术继承人1名,硕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1名。合作编著《中医治法与方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中医方剂与治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主编《中医病机治法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等方剂学著作200余万言。1988年任西南西北片区教材主编《方剂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其中,《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从1972~1984年间,一直作为我校正式教材使用。而《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则成为其学术代表作。书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五脏宜通”和“膜腠三焦”等新见解。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翻译出版,流传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