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统魁、杜勉之运用乌梅丸的经验

郑统魁经验

郑老临证多从“风”论治,他将人体的正常功能喻之为“风”,就像自然界中的风气一样,能使万物生长化收藏。

这“风”主要是由心包(心)、肝(胆、三焦)、肾(配合脾、胃)相互配合而发挥作用,以使气血流通,百病不生,此为体内之“和风”。

这是本于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的论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风者,阴阳摩荡之气······所以嘘万物而遂其生者也。人身秉此风气,是生厥阴肝木之脏。肝膈下连于肾系,为水生木;肝肠上连包络,合为一经,为木生火。三者合化,氤氲畅达,而血气得以周流,此为厥阴风气之和也。”

他认为自然界有寒风和热风,如果寒热太过,均会致害。

人体也同样,“若水冷火热不得其平”,则发为病理之寒风或热风。

具体地说,若肝风挟心包之火炎于上,则见心烦,口干或口渴,或口苦,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嘈杂似饥,尿黄赤,或恶心、干呕,或呕吐,或项强,舌红脉弦等,即为热风的表现,为上热证;若肝风挟肾水扰于下,则出现四肢厥冷,下肢抽筋,遇凉加重,不欲食,或吐涎沫,或下肢浮肿,乏力或消瘦,舌淡润,苔薄白或腻,脉细等症,为寒风的表现,即下寒证。

唯头痛,眩晕,肢体震颤麻木,可见于上热,也可见于下寒,当总观全症以别寒热。

郑老别具一格运用乌梅丸,寒热并行,燮调阴阳,除治疗厥阴病的蚘厥外,还用来治疗眩晕、郁证、头痛、惊风、不寐、痹证、泄泻等多种病证。

对乌梅丸的方义解释如下:乌梅酸敛肝风,黄连、黄柏清上热,三药可平息热风;附子、干姜温下寒,人参、当归补气血以扶正,细辛、桂枝温通经络,上药共温化寒风。

全方则复归和风。方中调整阴阳最主要的药物是干姜、附子、黄连、黄柏。

热盛者,重用黄连、黄柏;寒盛者,重用干姜、附子;有痰饮的加化饮药,其他兼证,依此类推。

总之,要在千变万化的病情中,抓住寒热多少这一关键环节,灵活施方用药,才能得到预期效果。

张某,女,16岁。1984年8月中旬来诊。

自述于7月13日被车撞后,左腕骨骨折,其他部位也有撞伤,因昏迷不醒,在某院神经外科住院20余天,神志清醒后,头晕头痛难忍,而来就诊。

现证: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萎黄,消瘦,语声低弱,头痛难忍,眩晕,恶心,项强口干喜冷饮,纳差,大便溏,月经错后,色紫黑,手足不温,舌淡润无苔,脉弦细略数。此为因惊恐伤肾阳,导致心肾不交,肝风挟心包之火上炎,不能下温于肾,故见头痛项强,眩晕,恶心,口干喜冷饮等上热证,心火不能下温,寒风迫于下,则见四肢不温,食少便溏,月经错后,色紫黑,舌淡润等下寒证。

总观寒甚于热,兼有瘀血阻络之证。故治以温经息风,活络止痛。

用乌梅丸加减:乌梅20g,黄柏5g,菊花20g,石决明20g,平息热风;党参15g,附子10g,桂枝15g,细辛5g,天麻15g,以温化寒风;红花15g,川芎10g,活血行气止痛。

前后随证加减,共服药24 剂,诸症消失而愈。

[高文庸,郑统魁老中医学术思想简介,辽宁中医杂志,1985(8):4]

杜勉之经验

胃痛治肝,临床极为多见,但用本方治疗胃痛,并不多见,笔者根据厥阴病提纲“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启示,用本方治疗胃痛,疗效颇佳。

古人谓“心中”多指胃中,本方既可治“心中疼热”,也可治胃中灼痛,盖厥阴经脉,挟胃贯膈,若肝横逆,必乘土犯胃,厥气太盛即化为火而循经上扰,故胃中灼痛。

清叶天士说:“肝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又说:“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

可见厥阴与阳明的病理关系非常密切。

本方为苦辛通降,泄肝和胃的平治方剂,方中重用乌梅酸收息风平木,以制其所不胜;参归甘温补气养血而安中宫,以扶正达邪;连柏味苦能降,以泻心(厥阴心包)滋肾(滋水涵木);辛、桂、椒、姜、附味辛能散,以温中散寒止痛。

胃宜降则和,以通为补,苦与辛合,能降能通,以辛胜酸,泻肝木而不敛阴邪,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用于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胃痛,颇相适应。

戴某,男性,48岁。1963年6月17日初诊。

患者胃痛3年余,近因操劳过度,复感寒邪,胃痛突然发作,服柴胡疏肝散等中西药物无效而入院。 诊见面色晄白,表情痛苦,呈急性病面容,胃脘灼痛拒按,向胸胁肩背放射,恶寒发热,口干微渴,呕吐食物残渣,纳呆,食后作胀,四肢不温,便溏溺黄,舌淡苔白中心稍黄,脉沉弦,此为肝气犯胃,病情寒热错杂,治宜苦辛通降,泄肝和胃,选用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川椒5g,当归尾6g,白芍9g,川黄连3g,桂枝5g,细辛1.5g,川楝子9g,附子3g,肉桂3g,黄柏5g,党参9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1剂后痛减呕止,寒热亦罢,连服3剂,诸症若失,痊愈出院。

体会:

胃痛治肝,是临床常用治法之一,对肝郁及肝寒胃痛尤为必要,一般使用疏肝理气之剂如柴胡疏肝散等均能取效,但对邪陷厥阴,病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者,颇感棘手,笔者从厥阴着眼论治,投以本方,屡见奇效。

[杜勉之,运用乌梅丸验案.江西中医药,1980(4):41]

本文选摘自《名医用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