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攻胃脘痛的8个方证
小建中汤方证
小建中汤方证主要以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不思饮食,大便微溏,舌苔薄白,舌尖红,脉细弦为症状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表现用小建中汤治疗,若胃脘刺痛较重者,多为血瘀,宜加五灵脂、延胡索化瘀止痛;恶风重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气上冲者增桂枝量。 服此方应注意:饴糖的用量需与药液的剂量相等,才能发挥甘温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 临床中当表邪不去,专温补理气,会造成外邪不去,引邪入里,使胃脘痛长期不愈。治以温中解表,胃脘痛很快得以缓解。
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方证
当表邪不去,日久入里,累及肝胆,就会出现大柴胡桂枝茯苓丸方证,表现疲乏无力,纳差,右胁肋痛,胃脘痛,时有头晕、恶心、反酸烧心、恶冷,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或弦数。见此症以大柴胡桂枝茯苓丸治之。口干舌燥者加生石膏。 此方证患者乏力,怕冷,纳差等证并非虚寒,而是血瘀、气滞所致。有两个特点足以说明,一是右胁痛,二是舌有瘀斑或瘀点。若无明显右胁痛,可扣右胁肋部,有不可名状的痛苦感,证明有瘀血。
黄土汤方证
胃脘痛虚寒证较多见,特别是胃溃疡病人更多见,根据具体症状,辨出不同的方证,用不同的方药。见胃脘痛,饭前明显,不思饮,时头痛,乏力,大便溏,苔白脉沉细弦。检查有潜血。用黄土汤治疗。 对于出血较重者,需加胶艾汤;对于出血更重者,可用甘草粉蜜汤,因铅粉有毒,把铅粉换成白芨,打成细粉,用蜂蜜调成糊状,饮服有效。这是胡希恕先生的经验。
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合乌贝散方证
胃脘痛迁延不愈,食前食后皆痛,常嗳气,呕吐,心下痞,脘腹胀满,烧心,苔白,脉弦细。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合乌贝散。 旋覆代赭汤对胃部疾患出现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疗效显著,这是胃虚饮停所致。反胃、噎嗝也有效,若嗳气频发,宜加活血药,如乳香、没药等。胃胀明显者,合茯苓饮,饮重者在茯苓饮中加半夏效果好。烧心者,合乌贝散。 旋覆代赭汤宜与生姜泻心汤相鉴别,生姜泻心汤是嗳腐蚀臭,心下痞;本方证是嗳气,心下痞硬。
吴茱萸汤方证
临床中常见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出现胃脘痛,饥饿时明显,反酸,欲呕,吐涎沫,时头痛,腹胀,苔白根腻,脉弦。宜用吴茱萸汤。 临床只要见到胃痛、左头痛者用吴茱萸汤效果极佳,若再有吐涎沫者,疗效更显著。有表证兼有腹胀者,宜合半夏厚朴汤。有表证引起的胃痛,只治胃,不解表,腹痛难愈,半夏厚朴汤当中有苏叶、生姜,其解表之力不能忽视。有的胃痛见腿痛者,合桂枝苓术附大黄汤,腿疼好了,胃痛也好了。
附子理中汤方证
附子理中汤证多见胃脘痛,心下痞,食后胀满明显,完谷不化,腹泻或溏便,小便少或不利,或吐利不可,苔白,脉细缓者。
因有胃脘痛,故加附子,附子有止痛作用,若就理中汤证则以心下痞为主证。如果有遗尿者,是因胃虚,上不制下,不需更方,需加重干姜的用量。若兼腰酸,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者,宜合肾气丸,入秋以来常见此证者,特别是老年人。
大建中汤方证
胃虚有寒气上冲,大感疼痛,寒气刺激胃肠,则上下起伏,手不可近,痛时恶心,喜温喜按,稍食冷食亦胃痛,恶寒,苔白,脉沉细弦。见此证者,以大建中汤治之。 服此方饴糖量不能少,仲景书中说饴糖一升。若有饮者,需加细辛。若蛔虫引起的胃脘痛更佳,因为蜀椒有杀蛔虫作用。由于城市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比较少见,而偏远农村还可以见到。 本方与小建中汤的区别是,小建中汤侧重于腹直肌拘挛,大建中汤侧重于里虚寒凝。
九痛丸方证
九痛丸方为温下之方,阴寒而属里实者,因巴豆、干姜、附子、吴茱萸都是温下寒的药。人参补虚,狼牙有学者认为是仙鹤草,有治疮痒和杀虫作用,有待考证。
从方后“善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心胸痛、并肿上气”言可信。曾经治一老者,平时恶寒,6-7日未解大便,突然胃脘剧痛,如昏死状,腹胀,手不可近,脉细弦,以巴豆霜、干姜、吴茱萸、党参、炮附子、细辛、黄酒缓服治之,不日拉大便数升而愈。因时间久远,未找到原始医案。
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附方:“九痛丸,治九种痛”来看,此方都是温阳药,治脾胃阳虚的寒疾有效。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64岁,承德县人。2023年8月12日初诊。
胃脘痛10余年,呈间歇状,遇冷加重,立秋以来更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来京求诊。刻下:胃脘刺痛,痛牵后背,时有烧心,心悸,头晕,身凉恶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面黄,体瘦,大便溏,日2-3次,小便可,苔白,舌淡红,脉细弦。胃镜查:胃溃疡。
辨证:太阳太阴合病。方证:小建中汤合参灵散方证。
桂枝20g,白芍15g,炙甘草6g,饴糖150g(烊化),党参10g,五灵脂10g,生姜3片,大枣(擘)4枚。七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证减,嘱再服七剂。
三诊:诉症状大减,只有腹胀,四肢凉,有时呃逆。给予半夏茯苓饮合甘草粉蜜汤治疗:姜半夏30g,党参15g,茯苓15g,生白术15g,陈皮30g,枳实10g,生姜3片,炙甘草3g(打粉、冲),白芨15(打粉、冲)g,三七10(打粉、冲)g,蜂蜜30ml。七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