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寒不解的四个慎用
一、治风寒不解时,应慎用石膏
忆1935年时,曾医赵某之女,3岁。症见咳嗽自汗,喘息无大热,得病数日,已服他药,二便正常,饮食尚可。乃想伤寒有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认为风寒化热,侵及于肺,以石膏清肺热,杏仁定喘,麻黄开提疏发,甘草去寒热邪气以和中,药症十分相投。
谁知服药后,咳喘加剧。实践证实是诊断错误,药不对症,故咳喘病情加剧。故不能看其汗出与否,有无发热。因汗热皆在皮肤表层,咳喘已侵及肺脏,应看咳喘属寒属热。
是表虽有汗无热,但风寒袭肺,缠绵不解,故行咳喘,非因热也。乃以小青龙汤之法,用干姜、桂枝、细辛、半夏、五味子等辛温之药,搜出肺中风寒,咳喘即止。
因寻思药仅四味,其中麻黄、杏仁、甘草,既不能治愈咳喘,亦不能使病情加重,纯系石膏寒凉。因石膏寒凉之气,甚于芩连。石膏以气盛,芩连以味盛。设风寒侵肺,咳喘者,内中无热,不与麻桂同用,必能加重病情。以后在临床中,有意试验石膏药力,往往如此。
伤寒之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若辨证不详,似是而非,用之立即使病情加重。故后人云“伤寒之方,不可以治杂病”,“真伤寒世间稀”。非伤寒之方不效,乃使用不当耳,设加减合适,必能得心应手。
二、治风寒不解亦慎用寒下
治病大法,先表后里,先治其新病,后治其痼疾。但亦有表里兼治,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者,如防风通圣散、温脾汤、黄连汤等。但不能不以辛温解风寒在表之咳嗽,而即以寒凉之药攻下者。
曾见有人治咳嗽,不辨寒热,即云肺火。尤其小儿初得感冒咳嗽,内体无热,更非麻疹温热大病久病之后。动辄以牛黄清肺散、牛黄千金散、桃花散之类治之,轻则风寒束表,重则引邪入里,发生种种坏病。因风寒之邪侵入人体,乃阴邪猖狂,伤人之阳。以辛温之药解表,是助阳制阴。反以寒凉,是更助阴邪,伤人之阳气矣。
治病大法,祛邪以扶正,扶正以祛邪。新病多急于祛邪,久病则主扶正。今不以辛温之药,祛在表之新邪,而以苦寒攻下之药,伤人之正气,开门揖盗。理虽浅白,人人皆知,但在临床之时,往往误用。
三、风寒不解,慎用粘腻。
医者一见咳嗽,往往喜用二地、二冬、阿胶、元参等粘腻之品。此类药品,有阴虚火旺,燥咳痨咳者,尚可用之;至于风寒初感,用之往往胶粘风寒,不使速出,发生怪病,与辛温解表之药同用则宜。
四、风寒不解,慎用收涩药
我在1952年时,患感冒咳嗽,以为小病,不须大药。以桑菊饮、银翘散为主,以小汤药服之,内加五味子9克。我认为五味子不但治咳,且能补肾。谁知服后气息短促,呼吸费劲。
细心追究药物,得之五味子用之过早,也需分辨与何药配伍。如与干姜、细辛同用,则无此弊。古人方解云:干姜之开,五味之合,细辛之播荡,如肺随其开合运动之妙。故不以辛温之药,治风寒咳嗽者。五味子不可早用或大剂使用,其有收敛肺中风寒之邪。
风寒之邪,有表症表脉者,易被察觉,而对症治疗,有的表症已解,脉不见浮数浮紧者,最难辨认。应根据得病日程,发病原因,治疗经过,有无旧病,除去麻疹、温热一系列传染等热性病疾患后,方可以风寒论治。
作者:华廷芳